一、
清朝絲綢作坊的重擔。
三年來,由於楊志立只熱衷於吃喝玩樂,不善經營,楊記絲綢作坊每年都要虧掉大筆的銀兩,漸漸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好在第四年春上,楊志立終於醒悟過來,開始想要好好地經營作坊了。
蕪縣地處平原,桑樹少,養蠶的人家不多,出產的蠶繭不僅數量少,而且價格高。每年春天蠶繭上市,楊志立都只在蕪縣境內收購一些蠶繭,懶得去外地選購,因此不但沒有挑選的餘地,數量也不足。而蠶繭是製作絲綢的原料,這就造成三年來,楊記絲綢作坊出產的絲綢不但質地差,而且數量少,年年都要虧本。
楊志立知道,父親在世時,每年春天都要去三百里外的涇縣琴河村一帶收購蠶繭。琴河村地處大山深處,那裡不但到處都是大片大片的桑樹林,而且常年雲霧繚繞,樹上的桑葉因此異常地鮮嫩,所出產的蠶繭質地就非常好,並且因為數量多而價格便宜。
左思右想後,楊志立決定去琴河村一帶收購蠶繭。這天,他領著一個名叫邱同的夥計,攜帶著銀票,各自騎上一匹快馬往琴河村趕去。絲綢作坊裡夥計眾多,楊志立為何單單要讓邱同隨行呢?那是因為邱同年輕,而且肯吃苦,關鍵時刻能主動為東家著想。當然,邱同也有一個不小的毛病,那就是愛吹牛。
三天後的上午,楊志立與邱同來到了山腳下,只要沿著山腰處一條二十多里的山路,繞過大山,便可以到達琴河村了。
由於天氣有些熱,加上山路上一路顛簸,還沒走出十里地,楊志立與邱同額頭上的汗就都冒出來了。於是,楊志立解下了系在腰間的褡褳——褡褳裡包裹著一隻小木匣,小木匣裡放著一沓銀票,總額是兩千兩。由於褡褳一直被緊緊地捆在腰間,楊志立感到非常熱,所以他把褡褳解下來透透氣。
楊志立把褡褳的兩頭系在一起,打了一個結,把它挎在了左肩上,然後繼續催馬前行。大約一個時辰後,他與邱同終於繞過了那座大山,來到了山腳下,一座規模很大的村莊出現在眼前,這便是琴河村了。就在這時,楊志立順手摸了一下自己的左肩,吃驚地發現,挎在左肩上的那條褡褳竟然不見了。他頓時意識到,肯定是那條褡褳上的結沒有繫牢,加上一路顛簸,不知何時,那個結鬆散開來,導致褡褳從他的肩頭滑落到地上去了。
楊志立與邱同急忙下馬,轉身沿著來時的路,仔細地尋找起來。不料一直找到楊志立從腰間解下褡褳的那個地方,都沒能找到。他倆不死心,轉過身來再次一路尋找,誰知找到了山腳下,還是不見那個褡褳。此時日頭已經西沉,天色眼看就要黑下來了。
楊志立知道,那條褡褳肯定找不回來了,一時間,不禁絕望地號啕大哭起來。邱同連忙安慰:“東家,很快就要天黑了,咱們去琴河村裡住一晚上吧!褡褳既然找不回來了,那隻好等咱們回到蕪縣,您取些銀票,再來琴河村收購蠶繭。”楊志立沮喪地說道:“那隻小木匣裡的兩千兩銀票,是我好不容易才湊起來的,除此之外,再也拿不出銀子了——看來,楊記絲綢作坊肯定要敗落在我手上了!”
說著,楊志立跌跌撞撞地向琴河村裡走去。邱同跟在他的身後,再次安慰道:“東家,天無絕人之路,待我想個辦法,幫您度過眼下的難關。”
二、
來到琴河村,兩人住進了村頭的一家小客棧裡。楊志立輾轉反側,怎麼也不能入睡,直到雞叫三遍之時,他才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一覺醒來,陽光已經照進了窗戶。楊志立連忙下了床,卻不見邱同的身影。吃過早飯之後,他仍然沒見著邱同,於是,便出門尋找。
在村裡轉了半圈,也沒見到邱同的影子,正在著急,他忽然看見前方不遠處,有一大塊空地,空地上圍著一大群人,於是就走了過去。
來到近前,楊志立一眼看見邱同站在人群當中,正在不停地指手畫腳,他不禁皺了皺眉頭,心說:這個邱同,到底是年輕貪玩,竟然連早飯都顧不上吃,卻來這裡湊熱鬧。
楊志立緊走幾步,剛要喊邱同回客棧吃早飯,吃完早飯就準備動身回蕪縣了。忽然間,他竟愣住了。原來,邱同正一個勁兒地說購買蠶繭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