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佑五年,福建泉州郡守蔡襄主持修建洛陽橋。洛陽橋是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橋長834米,寬7米。船形橋墩就有44個,扶欄645個。在當時來說,工程量巨大,要克服很多客觀困難。大橋的建成,並不是單純拼人力和物力,而是集中了很多人的智慧,像種莊稼一樣種出來的。
橋址處是一個渡口,叫萬安渡,其實它是一個萬險渡,此處水闊五里,深不可測,潮差大,渡船行駛時,不定什麼時候就要被浪打沒。建橋開始時,工匠們照例準備了大量的石塊、沙子、樹木等材料,其中石塊是用來打橋基的。
工匠們先沿橋址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線江底的矮石堤,然後才能在上面建造橋墩。由於水深流急,無論多少石塊拋下江底,馬上就被衝得無影無蹤。當時沒有鑽孔機和鋼圍堰,修橋只能實打實地先打好底子,再在上面建橋墩,最後架橋樑。
眼看大量的石頭丟下去有去無回,工期卻在一天天迫近,坐渡船的百姓,不能失敗!
蔡襄立於江邊,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萬安渡邊剛熱鬧了一陣子,就又安靜了下來。坐臥不安的蔡襄到處走動,想從民間尋找一點兒啟發。
一位漁民告訴他:“大人,我們這條江退潮時,最低可以露出河床,你可以請人到龍宮遞榜,請龍王爺給你三天的退潮期,趁著這三天,就趕緊把石頭拋下去建好橋基!”蔡襄哭笑不得:“哪有什麼龍宮?又有誰能去龍宮?”漁民一梗脖子,說:“現在沒有別的辦法,你為什麼不試一下呢?”蔡襄想想也是,這建橋造屋,難免會遇到一些奇人異事,試一下又有什麼關係呢?
回到工地,蔡襄給龍王爺寫了一封榜書,為民請命,言辭誠懇,講明建橋的重要性。寫畢,張榜請能人去龍宮遞書。一位叫夏得海的小夥子揭了榜。
夏得海善於潛水,但到了江邊,望著惡浪滾滾,他一時心悸又不敢下去了,於是就喝了一瓶烈酒壯膽。暈暈乎乎中,他感覺自己似乎真的到了龍宮,遞了榜書。當他醒來時,發現睡在江灘上,四周無人,他坐起來抹一把頭髮,赫然發現右手掌心寫著一個“醋”字,他不由得笑了:“我明明喝的是酒,卻偏偏寫了個‘醋’字,看來是哪個工友在戲弄我。”這時,蔡襄派來的工匠催他交差,他只好拿“醋”字交差。
蔡襄長年練書法,對漢字頗有研究,開始他也不懂“醋”字之意,細細琢磨之下,靈光一現,這不就是“廿一日酉時”嗎?到那時,會退潮露出河床嗎?不管是真是假,我先把石頭預備好總是好的。
到了與龍宮的約定時間,萬安渡江水快速下降,露出河床,蔡襄大喜,組織人馬日夜築橋基。築到第44個橋基時,潮水又漲了起來,人們發現,之前趁退潮築好的橋基,好多又被衝亂了!當時沒水泥,橋基全靠石頭幹壘起來,哪抵得過潮水巨大的衝擊力?
江水生生不息,硬拼人力物力,垮了建,建了垮,肯定是不行的。作為一方父母官,百姓們都在看著,蔡襄急得團團轉,有一天亂轉著,就轉到了菜場。此處臨海,菜場上有很多海鮮。還有人生起炭火,在烤一種殼類海鮮吃。
蔡襄走上前,問道:“請問,你們在烤什麼吃?”店主說:“烤生蠔啊,很鮮美的。你要不要來幾隻?”蔡襄要了一隻,隨口問道:“生蠔是不是很好養?”店主說:“江裡多得是,野生的,不用養,它們繁殖快,一長一大堆,就是打撈時有危險,所以貴。”蔡襄問在哪兒撈的,店主說:“就在江邊,它們喜歡巴著石頭長,粘得緊緊的,我用鏟子剷下來,一鏟好幾個,您別看它們外面硬得像石頭,長得醜,但裡面肉味確實鮮美啊!”
蔡襄買了十二隻生蠔,走回萬安渡,召集工匠們開會,詳細詢問生蠔的習性。工匠多是本地人,家家都見過生蠔。一個叫向峰的中年工匠說:“大人,生蠔剛出生時,可以到處浮游,但不用多久就會長成稚貝,巴在石頭上,它的一輩子,只做開殼和閉殼的動作,再也不會游來游去了。”蔡襄問,它們怎麼巴得住石頭呢?浪不會將它們從石頭上衝走?工匠們推測說,大約是有吸盤吧!
向峰主動向蔡襄要生蠔,說要回家研究一下。工匠們取笑他只會烤了吃掉。工地生活艱苦,油水少,向峰是有名的吃貨,名聲一向不怎麼好。蔡襄對他也深為懷疑,說實話,生蠔是高檔海鮮,而且很貴,給不給他呢?
蔡襄猶豫不決,向峰卻站在他面前不走,一副笑眯眯勢在必得的樣子。蔡襄的兒子病了,他買生蠔時,一是想和工匠們當面研究一下,二是想研究完了就叫妻子烤給兒子吃。向峰的手伸在半空中,不見蔡大人把生蠔給他,只好尷尬地把手縮了回去,在工匠們的鬨笑聲中,羞紅了臉退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