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時,亳州有一位姓楊的總管,冬天進山圍獵時痔瘻突發,疼痛難忍,走路都困難。手下見密林深處有座破道觀,就把他扶進去歇息。恰好一位鬚髮皤然的道士出門掃地,一見楊總管,居然“撲通”一聲跪下叩首,行起了君臣之禮。
手下覺得這是山人從未見過大官的緣故,就嚷道:“少客套,快去準備被褥火爐,服侍總管大人安歇!”
楊總管歇下後,老道對他說:“恕貧道直言,大人有痔瘻,而且不輕。”楊總管十分驚奇,望聞問切中,對方只用望,就診出了他的病症所在,可見是位高人,便說:“道長說得沒錯。本官之前也服了不少湯藥,但沒什麼效果,敢問道長是否有妙方?”道士摸著鬍鬚,笑著道:“大人放心,貧道保證手到病除。”
不一會兒,一名童子把一碗湯藥端了進來。楊總管揮退想試毒的手下人,接過湯藥一飲而盡。很快,楊總管便可以起身走動了,他向老道致謝後說:“陪我四處轉轉,本官有事要向道長請教。”
來到隱秘處,楊總管問:“道長剛見本官時行了君臣之禮,這是何故?若被外人看到,是要殺頭的呀!”老道神秘一笑:“實不相瞞,貧道是個相士,閱人無數,從未有差池。總管大人氣宇軒昂,儀表非凡,有君王之相,定能一統天下。”
楊總管心裡一動,不動聲色道:“道長這麼說,是有什麼異象嗎?”
老道不說話,帶楊總管來到道觀後山,只見滿山的落葉樹中,長著兩株一人合抱的常綠樹,顯得格外突出。
“這是什麼樹?”楊總管問。老道回答:“龍楊。”楊總管從未聽說過龍楊,上前細看,發現樹幹就是一般的白楊,便說:“楊樹不都是落葉樹嗎,為何這兩棵到了深冬依舊青翠欲滴?”老道說:“龍楊與一般楊樹不同,乃是楊中之皇,四季常青。”
龍楊的葉子只長在較高的樹枝上,楊總管手搭涼棚看了看:“為何龍楊的葉子比一般楊樹的細小?”老道微微一笑說:“龍楊會變葉子,春夏時的葉子跟普通白楊一樣,可到了秋天,它就變成這種墨綠的細葉了,一叢一叢的,十分好看。”
楊總管感嘆道:“從來只聽說過龍蛇會蛻皮,沒想到樹木也會變葉,太神奇了。”老道說:“實不相瞞,醫治大人痔瘻的藥物,就是這些龍楊的細葉,真可說是‘龍楊治龍疾啊!”
“太好了!”楊總管喜形於色,忍不住道,“本官有此奇遇,定能……”他忽然意識到什麼,把嘴邊的話吞了下去。
老道盯著他看了一會兒才道:“好是好,可惜只有兩代……”
“什麼兩代?”
老道不說話了,楊總管見狀,想了想說:“若道長所言成真,我一定廣修道觀,以報恩德。”
楊總管在道觀裡住了數天,天天服藥,痔瘻痊癒後道謝而去。
這位楊總管不是別人,正是後來的隋文帝楊堅。他早有取周自代的想法,如今更是堅定了決心。不久,年僅七歲的周靜帝即位,楊堅當上了丞相;又過不久,周靜帝禪位於楊堅。
當上皇帝基業就會像龍楊一樣四季常青,代代相傳,於是讓一個大臣去找龍楊來種。
可上哪兒去找龍楊呢?既然龍楊是皇上在亳州發現的,那便去亳州吧。這年春天,大臣帶著人去了亳州,在山裡轉了半天,地方是找到了,但那破道觀早已成為廢墟,道觀後那兩棵龍楊也被人連根挖走了。
這時,山上走下一個採藥人。大臣問:“山上可還有龍楊?就是原來長在這座道觀後的那兩株,到了冬天也是青翠的。”
採藥人恍然大悟:“原來那是龍楊啊,要它幹嗎?”大臣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採藥人說:“這簡單,只要你們移種一些高大的楊樹,我會作法把普通楊樹變成龍楊。這可是我家的祖傳絕技!”
大臣聽後半信半疑,但既然找不到龍楊,也不妨試試,於是帶著採藥人進了京。
很快,大批的楊樹被移種到新修的道觀四周。採藥人見這些樹長勢良好,非常滿意,還仔細地爬上每一棵楊樹修剪枝葉,忙完後,就天天在京城閒逛。大臣問採藥人何時作法,採藥人說要等到秋天楊樹葉子變黃的時候。
到了秋天,楊樹的葉子開始變黃了,這天夜裡還颳起了狂風,採藥人說時機到了,趁夜作起了法。沒過多久,大臣來到道觀一看,楊樹全部換上了綠裝!得知此事,隋文帝龍顏大悅,下令擴大種植規模,於是沒幾年,道觀四周就成了一片蓊蓊鬱鬱的龍楊林。
後來,隋文帝駕崩,其子繼位,史稱隋煬帝。最終,隋朝享國運兩代,共三十八年。
隋朝滅亡後,道觀四周的龍楊林枯萎了,會作法的採藥人也神秘地消失了。其實他正是當年破道觀里老道的侄兒,老道死前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他。老道並沒有預言的神力,只是比較會識人,看透了楊堅和他兒子,大膽預測罷了。
所謂的龍楊,其實是寄生在白楊樹上的槲寄生。槲寄生是一味中藥,可治痔瘻等疾。當年,採藥人藉著給白楊修枝之機,將槲寄生的種子撒到樹皮的裂縫裡。等白楊的葉子一掉完,暗暗生長的槲寄生就十分顯眼了,彷彿白楊換了葉子,哪怕到了大雪紛飛的冬天,也是一派生機盎然。
可惜的是,槲寄生以吸收白楊的養分為生,最後讓楊樹枯萎的罪魁禍首也是它。就好像隋文帝,把國家的命運寄託在一株小小的楊樹上,結果倒真是二世而亡,讓老道的預言成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