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燈籠藏玄機

[ 民間故事 ]

一、

燈籠趙叫趙德亮,武清縣城關鎮人。他開了一個燈籠鋪,燈籠做得特別好,人們就送他一個外號叫“燈籠趙”。誰要是想買燈籠,得先付錢預訂。即使這洋,燈籠趙的活兒還是忙不過來。正因如此,燈籠趙就定了一個規矩,每天只做3盞燈籠,3盞燈籠訂滿,只能往後排了。

這天,燈籠趙正在做燈籠,一個衙役走了進來,扯著嗓子就喊:“燈籠趙,你馬上給縣衙做一盞大宮燈,3天之後拿到縣衙去。”燈籠趙看看衙役,說:“這個月的活兒已經排滿了,你們要做等下個月吧。”衙役一聽,瞪起了眼睛:“下個月?這可是公差,要是誤了時辰,我可把你鎖起來!”燈籠趙白眼一翻:“訂好的活兒我不能往後推。”衙役急了,掏出鎖鏈子就套住了燈籠趙的脖子:“走,跟我見縣太爺去!”

衙役跟縣太爺常壽會把情況一說,常壽會就急了:“再過3天,本縣要進京給老佛爺拜壽。誰的燈籠不好,誰的腦袋就沒了。你要是讓我的腦袋沒了,我還能讓你有腦袋?”燈籠趙把臉一揚:“我寧肯掉腦袋,也絕不能失信於主顧。”常壽會氣壞了,渾身哆嗦:“把他關進死牢,讓他好好想想。”燈籠趙一走,常壽會對師爺說:“把他跟死囚犯押在一起,嚇唬嚇唬他。”師爺說:“可現在牢裡的死囚只有一個女的,關一起行嗎?”常壽會說:“有什麼不行的?讓他看看女囚受刑後的慘樣,不正能嚇唬他嗎?”

二、

天快黑的時候,牢頭跑來見常壽會,說燈籠趙嚷嚷著要見縣太爺,還說他不想死。常壽會一聽樂了:“把他帶上來,敬酒不吃吃罰酒的東西!”燈籠趙往地上一跪,連連磕頭:“大老爺,我知罪了,您放我回去吧,我馬上做燈籠。”常壽會捋著鬍子哈哈大笑:“好,你就做一個6丈6的五福捧壽燈,讓老佛爺高興高興。”燈籠趙連連稱是。

回到家裡,燈籠趙可就忙乎開了。先挨家挨戶找那些訂過燈籠的主顧,把錢退給人家,又跟人家好一通解釋。燈籠趙忙了兩天兩夜,終於把大燈籠做好了。常壽會上門一看,那燈籠6丈6尺高,寬有9丈9,雪白透明的蠶絲紗蒙面,蠶絲紗後面是一圈紅色的剪紙貼畫,5個童子捧著一個大壽桃,栩栩如生。看完之後,常壽會連連點頭:“好,這燈籠可稱燈籠王了。”燈籠趙說:“大老爺,這燈籠要是掛起來,點上3丈3的大蜡燭,五福捧壽圖還能轉呢。但燈籠太大,沒法運輸,得拆開,再進宮組裝。”常壽會想了想:“我馬上給禮部寫摺子,你就跟我一起進京。”

三、

這一天,經禮部允許,燈籠趙隨常壽會一起進宮組裝。燈籠裝好了,燈籠趙又讓太監搭了一個15丈高的架子,把一根3丈3的大蜡燭放到燈籠裡點著,然後用滑輪把燈籠掛到架子上。夜幕降臨,慈禧太后往鳳輦上一坐,抬頭一看這燈籠,就跟從天上吊下來一樣。看著看著,燈籠裡的五福捧壽圖轉了起來,慈禧更高興了,問燈籠趙:“猴崽子,這燈籠裡的畫怎麼會轉?”燈籠趙連忙跪倒,說:“啟稟老佛爺,這燈裡的大蜡燭一點著,燈籠裡的空氣就少了,燈底下的空氣就得往燈裡走,燈籠裡就有風了,是風帶動了燈裡的機關,讓畫轉了起來。”

慈禧一聽,大喜,“好,好手藝,賞!”轉著轉著,五福捧壽圖變了,變成了一幅縣官審案圖,那縣官跟常壽會一模一樣。在圖上,常壽會收了一個公子的銀子,把一個婦女打得皮開肉綻。慈禧皺起了眉頭:“這是怎麼回事兒?”燈籠趙連忙跪在慈禧面前:“老佛爺,這是草民縣內的一起冤案呢,還請老佛爺做主!”說著,從懷裡掏出一張狀子,頂在了頭上。慈禧說:“念在你給哀家獻燈有功,把狀子呈上來看看。”

燈籠趙呈上狀子,慈禧一看,明白了。原來武清縣有一個叫柳英姑的女人,長得如花似玉,嫁給賣豆腐的張二為妻。日子本來過得好好的,誰知鄰居李財主的公子李龍看上了柳英姑,可柳英姑不答應。李龍就暗中毒死了張二。李龍威脅,如果柳英姑不答應,就到官府告她謀害親夫。柳英姑到縣衙讓常壽會明斷。誰知李龍早就買通了常壽會,給柳英姑定了個謀害親夫之罪,打入死牢。

看完狀紙,慈禧把狀紙扔給了常壽會:“常大人,你看看這狀子寫得是不是真的?”常壽會連忙跪倒:“老佛爺,不是……不是真的。”慈禧急了:“好你個猴崽子,連看都不看就說不是真的,分明心裡有鬼!這猴崽子叫什麼?”吏部官員說:“他叫常壽會,武清縣知縣。”“他叫常受賄,黑錢一定收得不少啊,他辦的案子一定是冤案,錯不了!”慈禧把手一擺,“來人哪,把這猴崽子拖下去砍了!”慈禧讓刑部把柳英姑的案子發回重審。原來,燈籠趙被常壽會關到大牢裡,就和柳英姑關在了一起,柳英姑向他哭訴冤情,求他為自己申冤。燈籠趙覺得常壽會實在太可氣,就答應了,趁做燈籠的機會進京,在老佛爺面前告御狀。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請瓜斷案
下一篇: 相國當趕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