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國當趕腳

[ 民間故事 ]

話說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實現霸業之後,急流勇退,偷偷告別好友兼同鄉文種,隱姓埋名來到齊國經商,隨即富甲天下。合該范蠡有相國的官運,他又被齊王封為相國,幫助治理齊國。誰料想,正當范蠡的官運、財運亨通之時,他卻又一次掛印散財,悄悄來到宋國的陶邑,化名“朱公”,隱居了下來。

范蠡是個從不安分的主兒,剛剛安頓下來沒多久,他又生出了新的“么蛾子”,竟然放出風來,說自己要當免費趕腳的,並且還正兒八經地在城門口貼出了一則告示。訊息立馬轟動了陶邑,人們爭相圍觀。大家一邊看告示一邊樂,都笑噴了。

咋啦?原來告示上寫著:本人初到陶邑,就組建了一支擁有一百五十匹馬的商隊,現在開業酬賓,免費為人往南方吳越間運送貨物。

天哪!從陶邑到吳越有千里之遙,山高水遠、兵荒馬亂的,這哪裡是去趕腳,簡直是去蹚刀山火海、闖虎穴龍潭哪!況且從古至今,趕腳就是窮人微利謀生的小行當,有誰見過趕腳不收費的?人們議論紛紛:嘿!真是賣了老婆買個猴兒——是個好玩的主兒!朱公這小子,不是個傻子就是個瘋子,要不就是個燒錢找樂的敗家子。

訊息很快驚動了富甲一方的生意人姜子盾。姜子盾經商多年,闖蕩南北,他最擅長的生意就是販運麻布。南方天熱,人們喜歡北方生產的麻質布料,這布料質輕價廉,通風吸汗。姜子盾的麻布生意越做越紅火,幾乎壟斷了吳越的麻布市場。他為人豪爽仗義,很講信用,不但與沿途各諸侯國的官方打得火熱,而且與一路上的地方豪強也能稱兄道弟。因此,雖然陶邑離吳越千里迢迢,他卻能一路暢通無阻。姜子盾看完告示,眼珠子轉了幾圈兒,立馬得意地笑了:真是正想瞌睡就有人遞來枕頭啊!原來姜子盾過去販運麻布,靠的是車拉船載,路途上反覆倒騰,那運費能低得下來嗎?現在既然有個叫朱公的冤大頭,願意免費趕腳運貨,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好事嗎?

姜子盾按照告示上說的地址,猴急上火地找到了范蠡。想不到一見面,姜子盾就心涼了半截:他原以為朱公這個“二百五”準是個初出茅廬的愣小子,誰料想一見面才曉得是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子!老頭子飽經風霜,就像那鬼精鬼精的“老黃腳”兔子,豈是那種好對付的主兒?范蠡也看出姜子盾對自己不太信任,生怕趕腳的差事兒黃了,就連忙設宴盛情款待他。喝到暈乎之際,范蠡豪爽地說:“姜老闆哪,俗話說:掙錢不掙錢,落個肚子圓!我剛到陶邑入行,權當跟著您當個跟班兒,學學以後咋個掙錢。”

聽了這番話,姜子盾的臉立馬笑成了核桃殼兒。他拍著胸脯對范蠡說:“得,成交!朱兄,您這個朋友我交定了!”兩人都感到相見恨晚,當下就簽訂了合同。

馱著麻布的商隊浩浩蕩蕩出發了。

姜子盾以往向吳越運貨,因為車、船反覆倒騰,費工費時,簡直就像那蝸牛在爬行,現在一路上馬不停蹄,輕快清爽,光是速度就提高了三倍以上。姜子盾與范蠡騎著高頭大馬,並肩而行,一路上談笑風生,真是馬蹄嘚嘚,其樂融融!每晚一到館驛住下,大夥兒都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一醉方休。按照協議,本來路途上的一切吃喝花銷,自然是由姜子盾來承擔,可是有不少次范蠡喝得暈乎,就搶先結賬付了錢,弄得姜子盾反而很不好意思。

一路上曉行夜宿,姜子盾果然是人脈廣佈、長袖善舞,靠著他各方打點應酬,商隊自始至終順風順水、平安無事,不久就順利到達了越國地界。范蠡故地重遊,又看到自己生活多年的錦繡江南,高興得在馬上唱起了越國的歌謠: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太湖波兮稽山土,傾其財兮悉遺汝!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大燈籠藏玄機
下一篇: 店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