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蔥、油炒,用研榧子一二十枚和醬料同煮。又方:純以酒煮,俱有益也。
——南宋林洪
《山家清供東坡豆腐》
北宋年間,大詩人蘇東坡出任杭州知州。在前往杭州上任的途中,他要路過安徽,就順路去探望自己的恩師——一代文宗歐陽修。
歐陽修六十多歲了,住在潁州,也就是現在的安徽阜陽。蘇東坡中舉的時候,歐陽修是主考官,當時看了蘇東坡的試卷,大驚之下,說了這麼一句話:“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意思是要扶持初出茅廬的蘇東坡成名,成語“出人頭地”就是這麼來的。
蘇東坡對歐陽修十分敬重,所以才上門拜訪。師生見面,一番寒暄後,兩位文學大師少不了談論一番。談完後,蘇東坡不覺技癢,說了這麼一句:“學生在黃州研究了一道豆腐菜,十分好吃,這就做出來請老師嚐嚐。”
蘇東坡不但是大詩人,還是個美食家,他做的這道菜正是被後世稱為“東坡豆腐”的佳餚。先把豆腐油炸,然後和小蔥、醬料同炒,做好後端上來,清香四溢。
歐陽修吃了兩口,就放下筷子,不言不語。這讓蘇東坡很失望,自己的拿手好菜,老師怎麼吃著不開心?歐陽修看了看他,說:“徽州黟縣有個泗溪,河谷裡有個萬春庵,庵裡有個和尚叫普惠。你去一下,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這是打了個啞謎,蘇東坡文人習性,還就喜歡解啞謎,當即就去了黟縣萬春庵。萬春庵的主持就是普惠和尚,見大詩人蘇東坡上門,自然拿出最好的東西待客——一盤炒熟的榧子。
榧子,又叫香榧,果實從樹上打下來後,放鍋裡炒熟,剝去硬殼,裡面是層黑色薄衣,再裡面是味道鮮美的果肉。由於當時只有萬春庵食用香榧,所以才被叫作和尚榧。
蘇東坡吃了一個,陷入沉思,恩師到底何意?那道東坡豆腐為何不喜歡?他邊吃邊想,忽然靈機一動:這和尚榧味道獨特,何不加入菜中試試?蘇東坡要了一些榧子,趕往集市,買了豆腐等食材後開始試著一同做。他把榧子碾成小顆粒,放到東坡豆腐中,一嘗,果然比原來的做法好吃多了,不由大喜過望。
蘇東坡覺得自己解開了歐陽修的啞謎,那就是,東坡豆腐裡要加和尚榧才更好吃!他興沖沖來到歐陽修家,要再做一次東坡豆腐獻給恩師,結果歐陽修的長子歐陽發告訴他:歐陽修外出訪友,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
蘇東坡長嘆一聲:“可惜我新制佳餚,竟不能和恩師同享。”歐陽發說:“家父年過花甲,味覺基本喪失,他吃什麼都差不多的。”
這話如晴天霹靂,砸在蘇東坡的頭上:這麼說,恩師是嘗不出這菜味道好壞的,他讓自己去萬春庵,必然另有深意。想想也是,恩師一代文宗,怎麼會像自己一樣沉溺於美食呢?想通這一節,蘇東坡再次前往黟縣萬春庵。
這次,他是帶著小兒子蘇過一起去的。蘇過有個外號叫“蘇小坡”,文采學識雖然不能跟父親相比,但也是相當出色的,帶他去,就是個歷練。沒想到才到萬春庵,普惠和尚就端詳起蘇過來,“蘇公子,每天早晨,您腹中是不是常有疼痛?”
蘇過點頭稱是,他這病時間很久了,可是看過幾個大夫都治不好。普惠說:“看您面黃肌瘦,腸中可能有蟲,醫書上叫這種病是‘蟲積’,再拖下去,危害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