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初年,江山穩固,人心安定,經濟開始復甦。夾江的造紙和年畫也度過了明末亂世的劫難,逐步恢復了生機。
嘉定知府對這兩個文化產業非常關注,決定趁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帶上衙門差役王老九,深入幾十裡外的夾江微服私訪一番。沒想剛走進縣城東門,就聽見街頭巷尾在議論一起離奇的失竊案,而且這案子恰和夾江年畫有關。知府便撇開其他的私訪安排,對這個案子用起心來。
原來,五天前,縣衙接到城郊百年年畫店店主李連華報案,說是他們家祖傳的《年畫秘籍》被盜了,同時失竊的還有六十塊印製年畫的雕版。這李連華常年經營很神的就是那本祖上留下來的《年畫秘籍》和那些根據秘籍畫本製作的雕版。據李老闆自己講,秘籍裡除了年畫畫稿之外,還有製作植物染料、勾線上色、選紙用料等重要內容。因為這是他戰勝同行的法寶,所以李家把《年畫秘籍》藏得很深,秘不示人。現在這些寶貝家當離奇失蹤,無疑是端了他們家的飯碗。
李老闆痛哭流涕地報了案,並說出了自己的懷疑物件:鄰村的劉書林。
李老闆說,這劉書林是做紙經銷的鄉間文人,最近突然對年畫製作產生了興趣,並開始進入這一行。這兩三個月,劉書林老是跑到李連華家的年畫作坊裡來,東瞧瞧西問問,讓人生煩。因劉書林是李家的遠房親戚,李老闆不好往外趕他,可這兩天,劉書林突然就不見了人影,接著自己的秘籍和雕版也不見了。
夾江知縣立即派出捕快將那劉書林抓來過堂。嫌犯帶到,夾江知縣一看那劉書林,一副文質彬彬的鄉紳模樣,不像是個雞鳴狗盜之徒,但按李老闆提供的案情,劉書林又脫不了嫌疑。縣太爺不再多想,把驚堂木一拍就審起案子來,沒想那劉書林百般抵賴打死也不承認,縣太爺只得將他先行收監再說。第二天重又升堂審理,劉書林就被定了罪……
嘉定知府瞭解了案情後,總覺得縣令判案過於草率。雖從表面上看劉書林嫌疑最大,但缺乏實證。沒有實證的案子,就容易辦成糊塗案。判案經驗豐富的他,決定裝扮成客商模樣,先去兩家年畫作坊看看,尋找蛛絲馬跡。
知府大人和差役扮作主僕先到劉家院子,只見劉家院子整潔,書香滿屋,是個鄉紳人家。此時,一家人都很哀慼,一副天塌下來的樣子。作坊裡面一片死寂,顯然經過這個沉重打擊,作坊是運作不起來了。知府拿了幾張年畫樣品觀賞,感覺這作坊起步雖晚,但製作的年畫質量很高。他沉吟了一下,把樣品揣在身上出了門,又趕了半個時辰的路,來到李連華家的年畫作坊。在這裡,知府大人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作坊裡,一張張雕版排列有序,調色的,水印的,晾曬的,打包的,工人們各司其職一片忙碌,並沒有因失竊案受到半點兒影響。再看印製的成品,與劉書林的樣品比較,構圖、上色、線條、用紙,似乎劉家的更勝一籌。知府大人心中似乎有所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