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義張苕粑

[ 民間故事 ]

自流井因有能自動噴出鹽水的井而得名,也因盛產井鹽而富甲一方。

民國三十年間,四川各地許多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貧苦百姓。這些人中有本錢的做點小買賣,更多的只能到鹽場做工,靠下苦力來養活一家老小。

其中有個叫張大富的青年,母親早亡,跟著父親張德逃難到此,暫時在一間破廟裡棲身。父子二人一個病體纏身,一個身形瘦弱,到鹽場找活,老闆嫌棄不要,想做生意又沒有錢,眼看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這天一大早,張大富又來到最繁華的路邊井一帶轉悠。舉目望去,街道兩邊密密麻麻的鐵匠鋪、藥材鋪、麵館、豆花飯等鋪面皆是生意興隆,招攬顧客的吆喝聲此起彼落。張大富鼓起勇氣到各店門口打聽,問老闆請不請幫工。奈何半天下來,除了碰一鼻子灰外,一無所獲。

又累又餓的張大富,想著父親還眼巴巴盼著自己帶點食物回去,然而此刻已是身無分文,忍不住鼻子一酸,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絕境處啊。

正在此時,張大富忽然看到前面有個揹著背篼、腳步蹣跚的老婆婆,一邊走一邊從懷裡掏什麼東西,不經意間,把一個布袋掉在地上都沒有發覺。

張大富伸手撿起布袋,掂出裡面是兩塊銀圓,不由大喜過望,但是目睹老婆婆傴僂著的背影和蒼蒼白髮,天性忠厚的他實在不忍心將這袋也許是老婆婆全部家當的銀圓佔為己有。當下趕緊疾跑幾步,攔在老婆婆前面,把布袋遞給她說:“婆婆,你的錢袋掉了。”

老婆婆將布袋緊緊攥在手裡,對著張大富千恩萬謝,說這是自己的棺材本,如果掉了那可真是沒有活路了。張大富看老婆婆背篼沉重,便接過來,說送她回家。

張大富跟著老婆婆走了不遠,來到一座破舊的老宅子前。一看就是以前的大戶人家,可惜雕樑畫棟都已腐朽不堪,顯然已經落敗多年。

進到屋裡,老婆婆招呼張大富隨便坐,然後去廚房忙活起來,不大一會兒工夫,拿出幾個香噴噴的紅苕粑,讓張大富將就填飽肚子。

張大富拿起一個苕粑,張嘴就咬,只覺得香甜可口,無比美味,一口氣就吃完兩個。當他拿起第三個苕粑的時候,吞吞口水卻又放下了,請求道:“婆婆,你做的紅苕粑太好吃了,我想帶個回去給我爹嘗一下,可以嗎?”

老婆婆點點頭,眼眶驀然溼潤:“好孩子,難為你有這個孝心。我養了個兒子,只知道喝酒賭錢,把家業敗光了,把他爹活活氣死了,還被追債的人逼著遠走他鄉,如今剩下我一人孤苦無依。對了,聽你口音不是本地人吧?”

張大富就把自己的來歷和目前的困境和盤托出。

老婆婆深表同情地嘆口氣道:“大富,你今後可有什麼打算?”

張大富無奈地搖搖頭。

“那你有什麼好主意嗎?”老婆婆盯著桌上的紅苕粑,意有所指地問道。

張大富順著老婆婆的眼光看去,腦海中靈光一閃:“婆婆,說實話,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苕粑,我想一定所有人都愛吃。你可不可以教我做,我想炸紅苕粑賣。”

老婆婆頓時喜笑顏開,連聲道:“好好好,紅苕健脾開胃,益氣生津,經常服食可長壽少病。如今世道艱難,你若把紅苕粑做好讓百姓們都能吃上,也算做了一件大好事。”

當下,老婆婆把張大富帶到廚房,手把手親自傳授做紅苕粑的方法:先把紅薯洗淨上鍋蒸熟,取出放到微熱,加入米粉一起揉勻,揉成一團團大小均勻的餅子。接著在鍋內放油燒至七成熟,再把紅薯餅子下鍋炸,炸至金黃色,浮上油麵即可出鍋。

張大富因母親死得早,平日裡煮飯炒菜的家務活都是他做,也算精通廚藝,加上心靈手巧,很快就掌握了油炸紅苕粑的技巧。不經意間才發覺晌午已過,牽掛父親還餓著肚子,連忙告辭。

老婆婆把張大富送到大門口,把剛才做好的紅苕粑包好後遞給他,又從布袋裡拿出那兩塊銀圓塞入他手裡,殷殷叮囑道:“大富,你記住,不管怎樣艱難,只要心存善念,菩薩會保佑你的。這兩塊銀圓我借給你做本錢,等你賺了錢,再還給我。”

張大富推辭不掉,只得接了過來,深深向老婆婆鞠躬道謝,方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

張大富興高采烈地回到破廟,同父親說了今天的奇遇,一邊把紅苕粑拿給他吃。張德吃後也是讚不絕口,感覺病體一下子好了許多,叮囑兒子不要擔心自己,趕緊把生意做起來。

張大富來到集市上,買鍋買灶買紅苕,採辦齊一應材料後,就挑著擔子來到路邊井熱鬧地段,專賣油炸紅苕粑。

張大富炸出的紅苕粑,外酥裡嫩,香甜可口,一上市就受到了顧客們的熱烈歡迎,不管是財主掌櫃,還是鹽工挑夫,都喜歡買來吃。

數月後,張大富靠賣苕粑存夠了兩塊銀圓,趕緊興沖沖去找老婆婆還錢。想不到當他憑著記憶來到老婆婆居住的地方後,卻怎麼也找不到那所破舊的老宅子。

張大富焦急萬分,忙向周圍的鄉親們打聽,問他們知不知道老婆婆的下落。

大夥兒都紛紛搖頭,其中有個老大爺肯定地說,他在這裡住了一輩子,從來就沒有見過這裡有什麼老宅子和老婆婆,只記得很久以前是座小小的觀音廟,後來被一個惡霸放把火燒燬了。

張大富猛然想起老婆婆說過的那句話:只要心存善念,菩薩會保佑你的。恍然明白,原來老婆婆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下凡,來幫助自己渡過難關。當即跪倒在地,衝著南方重重磕了三個響頭。

從此後,張大富時刻牢記菩薩恩德,為了讓百姓們都能吃上紅苕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穿行在燈杆壩、石塔上、路邊井一帶,四處叫賣。他的擔子一頭是一個爐子,上有盛著熱油的鐵鍋;另一頭是木櫃,放著做好的紅苕餅、油鹽、佐料之類,如有顧客購買,就放入油鍋現炸。

張大富賣的紅苕粑不但味道鮮美,而且價錢便宜,對有些窮苦孩子甚至免費贈送一個。特別是當大夥兒聽說紅苕粑的做法是觀音菩薩傳授給張大富的,吃了能延年益壽的故事後,無不踴躍購買,並親切地稱他為張苕粑。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張苕粑的子孫接過擔子,仍然穿行在自流井一帶。這一道當地民間響噹噹的著名小吃,長盛不衰。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奪命簕竹釘
下一篇: 弈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