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頭路

[ 民間故事 ]

塬頭土路,兩馬奔騰,黃塵滾滾。

黑色馬怎麼也追不上棗紅色的。黑馬上的中年男子不得不扯嗓子喊,終於看到人家了,找地兒歇歇腳吧,公子!

棗紅馬背上,一位十七八歲的英俊少年,勒住韁繩回過頭,肚子餓得不行了吧,阿福?

中年男子咧嘴而笑,馬也又飢又渴,實在跑不動了!

有人家不一定有飯吃啊!英俊少年腰間橫佩了一把劍,舉目長嘆,想不到在我大清治下,討碗粥飯都如此艱難!

中年男子感覺公子心裡不爽,不敢囉嗦什麼,打馬緊跟了棗紅馬走。公子此次遊學,出秦州,經崆峒,奔金城,一路悄無聲息,正是為了充分體察民情。生於瀟湘錦繡人家的公子,依傍蘭州當布政使的老爺,橫穿隴中大地好多次了,總改不了天生的好奇心。昨晚從店家口裡聽說,會寧北邊有叫白草塬的地方,便望文生義,以為肯定是獨到的去處,臨時決定騎馬一遊了,誰知風塵僕僕百十里,看到的所謂的白草塬,跟整個隴中沒任何區別。

目力所及,乾旱苦焦。

好在飢渴煎熬之時,終於看到人家了,而且路邊走著兩個人。阿福不敢怠慢,催馬打問吃飯的地方。偏僻鄉野本就懼見生人,何況騎高頭大馬、操外地口音的漢子。倆路人嚇得側身路畔,頭不敢抬,更別說答話了。公子見狀,喝住阿福,跳身下馬,降低聲調,連比帶劃,才讓對方囁囁嚅嚅開了口,儘管答非所問,可從難懂的方言土語中,明白要找吃飯歇腳的地兒,必得再前行十幾裡,找一個叫河畔的莊子。

阿福有點不耐煩,擼衣捋袖想表達不滿。

公子用目光阻止了阿福,和藹地看著路人,長揖作別,跨鞍上馬。

面色枯黑的路人,目送外地口音的漢子遠去,驚魂未定的樣子。

阿福邊策馬賓士邊大聲抱怨,公子,老爺要知道咱這般不顧惜身子,肯定罵我沒照顧好您了!

我有那麼嬌貴嗎?公子說。漆黑的辮子在腦後晃動。

阿福啞口無言了。“嬌貴”二字,跟公子壓根兒沾不上邊。幾年前老爺任鞏秦階道的時候,十四歲的公子,為消解當地百姓對種牛豆的疑慮,曾於大庭廣眾之下,挽起衣袖帶頭試驗,在坊間傳為美談;後又縱馬河西走廊,千里戈壁風餐露宿,不曾睡過囫圇覺,更是名揚四海,被譽為最吃得下苦計程車子,哪能跟“嬌貴”扯上邊呢!

阿福只能忍受轆轆飢腸,追隨公子。

光緒九年十月的隴中,似乎比往年更冷,山路兩旁的楊柳,早已了無葉片,放眼四望,荒地,殘垣,黃沙,雪山,落日,以及蜿蜒北流的祖厲河,都染了淒涼的況味。

公子啊,會寧一帶的破敗景象,跟秦州、崆峒沒有差別,都是同治年戰事留下的嗎?阿福問。

你覺得呢?公子想賣關子, 又於心不忍。同治初年從陝西點燃的那場戰火,給隴中大地的破壞太嚴重了——若不是左季高大人英武平息,後果會更加嚴重的!

左宗堂左季高大人,不僅是咱湘人的驕傲,也是陝甘總督中最有威望的將軍,真正威震四海呢!阿福的語氣充滿了自豪。

說話間,前方隱約出現了莊子,正是尋找中的河畔。莊頭果然有家客棧,儘管土頭巴腦,上不了排面的那種,可也別無選擇了。下馬進店,先吆喝小二將馬喂好,迫不及待地入客房點菜。無非是隴中風味,漿水面、懶疙瘩什麼的,沒魚,也沒米。公子不想阿福為難,豁達地囑咐,粥飯不拘,好次不論,果腹足矣!

阿福看公子的眼神,瞄準了屋角蒙塵的桌子,便立即吆喝店家將那桌子抹淨,開啟行囊伺候筆墨。年輕人摘下腰間佩劍,橫掛桌角之上,提筆蘸墨,直接揮毫在客房土牆上了:

白草塬頭路,蕭蕭樹兩行。

遠天連暗雪,落日入黃沙。

石立人形瘦,河流衣帶長。

不堪戎馬後,把酒唱伊京。

——癸未秋湘人譚嗣同

靜立旁邊欣賞的阿福,等主人一氣呵成之後,習慣性地從衣兜裡掏出抄本,謄寫壁上的文字留了底。

粥飯用畢,人困馬乏,正待洗漱歇息,忽聽人聲竊竊。阿福心下生疑,朝視窗厲聲喊問,卻是店家站在外面,說知縣大人派了公差,想拜見問候貴客。

阿福越發納悶,公子此次出遊,走小路,住小店,為的就是躲避官家照應。尤其會寧縣知縣,平日不在民生上動心思,卻喜歡求神拜鬼,祭奠祈祥,更是公子不想招惹的主兒。昨天遊覽完會寧縣城的幾處景緻,公子特意帶阿福多走了幾里地,住在了城北的康家河,人不知鬼不覺的,知縣怎麼探得行蹤的呢?

屋門開處,果然有公差打扮的入內,又作揖又叩首,說受知縣大人派遣,前來盡地主之誼。阿福說,你家父母官真是神了,如何猜得我家公子在此處落腳?

公差忙不迭地解釋,康家河客棧牆上“最是淒涼鄉夢醒,臥聽老馬齧殘芻”的墨寶,後面留了譚公子的大名呢——知縣大人派差役沿途尋訪,正好叫我們撞大運訪到了!

阿福暗自點頭。那副對聯及署名,確實是公子的親筆,一時不知如何應對了。為難間,忽聽公子在院外喊,阿福,上馬趕路吧。

原來公子聽公差求見,已經猜得了八九分,便透過店主,從前門出屋,準備牽馬夜行了。公差慌了手腳,譚公子,您這樣一走,我們沒法向知縣大人交代呀!

公子在馬背上拱手,請轉告貴縣,譚某出遊,屬個人行為,萬不敢叨擾地方。承蒙錯愛,尋訪探視,已是興師動眾了,哪能再勞公差大駕!就此別過,後會有期!拍馬擰身而去。

朦朧月色,將馬背遊子的身影剪得清晰而得體,連同橫佩腰間的寶劍。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夫人寨
下一篇: 騎白馬的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