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三月,劉伯溫奉朱元璋之命前往江南小鎮周莊向江南首富沈萬三借銀兩修城牆。
江南的三月就像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剛才還是晴空萬里,忽然就下起大雨,在路上行走的劉伯溫和兩名隨從被淋成了落湯雞。眼看著雨一時半會兒停不下來,劉伯溫苦笑著說:“別人都說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你們看看,我連江南的天氣變化都沒預測到。”
“先生一心為國分憂,急著趕路,當然不會去預測天氣這種小事了。”隨從笑著回答。
“看來這雨一時半刻停不下來,我們去那裡躲躲吧。”劉伯溫指指不遠處的幾間草屋說道。
三人剛走近草屋,隨著一陣狗吠,一老漢從草屋裡走了出來,三人說明來意,老漢爽快地把三人請進屋裡。
老漢找出三張破椅子不好意思地說:“你們將就著坐吧,我去給你們燒點兒水喝。”
劉伯溫道了謝,便和老漢閒聊起來,才知道老漢是在這裡燒窯的。說起燒窯,老漢嘆息道:“這幾年兵荒馬亂的,一年中沒幾家蓋房的,這窯一年也燒不了幾次。”
劉伯溫笑道:“新皇在應天府(今南京)登基,定能開創太平盛世。您的窯肯定能紅火起來。”
老漢笑答:“但願如先生所說,新皇是個英明之主,能讓老百姓過上安定的好日子。”
當劉伯溫問起附近有無縣鎮時,老漢說:“離這兒不遠,有個叫陳墓的小鎮。”
“陳墓,怎麼取這麼奇怪的鎮名?”劉伯溫不解地問道。
“據說鎮上有一座陳姓妃子的墓。”老漢答道。
雨停時天色已晚,趕路是來不及了,老漢笑道:“先生不嫌棄的話,就在這裡住一晚吧。”
第二天,當劉伯溫起床準備趕路時,發現一名隨從發起高燒,劉伯溫讓兩名隨從留下,自己去那個叫陳墓的鎮上給隨從抓藥。
抓好藥後,劉伯溫見時間還早,便信步從鎮的街北往街南走去。當來到鎮南一座叫蓮池禪院的寺廟時,只見寺廟臨湖而建,離寺廟不遠處有一座墳冢,應該就是那位妃子的吧。劉伯溫看著那條穿鎮而過的河流,忍不住讚歎:“真是塊風水寶地。”可縱觀整個小鎮,劉伯溫竟不禁冒出冷汗。原來這看似普通的繞水而建的小鎮,蓮池禪院正門正對著那座墳冢,背後是一條穿鎮而過的河流,看上去宛如一條含珠的巨龍,靜臥在小鎮上。
劉伯溫掐指一算,這小鎮將來要出真龍。天下甫定,還要出龍,豈不又要大亂?不說百姓再受戰亂之苦,作為軍師,如果他不能妥善處置此事,將來也是罪不可赦。看來只能破壞這裡的風水,防止再出真龍。劉伯溫急匆匆地回到老漢那裡,忙寫奏摺讓一隨從送回應天府。原來劉伯溫想出了防止出龍的方法:一是把蓮池禪院的門改成朝北開,使原本含珠的龍頭,變成轉頭回望自己的身體;二是在鎮上修建幾十座古橋,這樣從風水上來講,就能把龍身鎖定,使它不能騰飛。
既然要出真龍,那一定也會出千軍萬馬,龍身可用石橋鎖定,但此地真的要匯聚千軍萬馬的話,那還不是一樣要大亂?
正當劉伯溫為此事發愁、大傷腦筋之時,老漢的孫子和幾個小夥伴玩的遊戲引起了他的興趣,細問得知他們是在玩一種“撞城牆”的遊戲。小夥伴每人拿一磚頭,當他們用自己的磚頭豎排成一條磚牆後,其中一人站在五米外的地方用自己的磚頭撞翻那磚牆。
看著玩得興高采烈的孩子們,劉伯溫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了。他找到老漢,說讓老漢燒製各種尺寸的青磚,而其中最大的長二尺二、寬二尺、厚一尺七。老漢不解地問:“這麼大的磚給誰用?”劉伯溫神秘一笑說:“此磚名為金磚,專供皇家御用。”原來他想把千軍萬馬轉化成千磚萬瓦。
“這小地方還能燒製皇家御用的磚頭?”見老漢不信,劉伯溫拿出百兩紋銀作為定金。老漢看著貌不驚人的中年書生,決定試試看。
半個月後,當劉伯溫從周莊沈萬三處借銀歸來途經陳墓鎮時,見鎮上正在忙著建石橋,他特地停留下來指揮哪些地方要建橋,建什麼樣的橋;同時再次找到老漢,又留下銀兩讓老漢發動親戚建窯燒磚瓦。
看著陳墓鎮那欲騰空而起的真龍被鎖住,千軍萬馬變成千磚萬瓦,此地不可能再出真龍,劉伯溫這才放心地回到應天府。
經劉伯溫的部署,陳墓鎮果然十分太平,沒出真龍,卻留下“三十六座橋,七十二隻窯”的傳說,因而給小鎮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