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能叫得出名字的山有四百六十座,自然就有許多山神與其共生。在這些山神中,也有比較有名氣的,燭龍就是其中一個。
《山海經》是這樣描述燭龍的:“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綮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也就是說,有關燭龍的記載,《山海經》裡有兩處,分別出自於《大荒北經》和《海外北經》。
《山海經》原文並沒有把這兩個“燭龍”歸於一個,但晉代文學家郭璞經過考證,認為鐘山之神燭陰即章尾山之神燭龍,後世沿用至今。不管是章尾山還是鐘山,我們就稱它為山神燭龍好了。
據說,燭龍人面蛇身,身長千里,睜眼為白晝,閉眼為黑夜,吹氣為冬天,呼氣為夏天,不吃不喝不休息,休息的時候便化作長風,還有呼風喚雨的本事。這樣看來,燭龍的確具備山神的特點,“風雨是謁”,因此,在現代很多玄幻小說中,燭龍的地位很高,甚至會將其等同於創世神,還有的小說詮釋得更邪乎,說燭龍是由盤古身體的一部分幻化而成。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詮釋?這是因為在上古神話的體系中,燭龍的傳說跟共工有關。傳說共工撞斷不周山後,支撐天地的柱子倒了,天地傾斜,地上有一部分完全陷入了黑暗中。此時,天帝命一條龍口銜天火,照耀這片地方,這條龍就是燭龍。“天不足西北,無陰陽訊息,故有龍銜火精往照天門之中”,“龍銜燭”的傳說由此而來。
但是在《山海經》的神話體系中,燭龍只是山神而已,並無戰績,也沒有什麼更高超的法力。雖然說燭龍能控制晝夜更替,還能控制季節變化,但它能控制的只是自己所掌管的地盤,並不是全天下,九州大地有更高階的神來支配,說到底燭龍不過是一個山神而已。
後人賦予它的各種想象,也都是想象而已,什麼燭龍就是太陽,什麼燭龍是創世神,什麼燭龍和火神祝融有關聯,這些說法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有待考證。
其實,燭龍身上還有個爭議,就是它到底有沒有腳。漢代《淮南子地形訓》中記載:“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這裡說燭龍在雁門北見不著太陽的地方,是沒有腳的;但《山海經傳》:“(燭龍)龍身一足”,又說燭龍有一隻腳。這就讓人們對於這個山神有了更多的想象。
此外,有關燭龍的傳說中,還說它有一子名為“鼓”,因為做了壞事,被處死於鐘山之東,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今後有機會可以慢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