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粉絲文化,就有一位追星追到和愛豆命運與共的最強粉絲——秦觀。
追星之路
秦觀追星有著“家學淵源”。至和元年(1054年),六歲的他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直到父親秦元化遊太學歸來。
秦元化瞅著眼前只顧啃糖果的小子,對他的未來甚是擔憂。想到自己在太學裡的那些同窗,其中最出類拔萃的就是王觀、王覲兩兄弟,於是給兒子也取名叫“觀”,希望他能像自己的偶像王觀一樣,才智過人。
秦觀果然不負父望,十歲那年就已經略通《孝經》《論語》《孟子》,隨後,他不僅學習經史子集,對兵書也興趣甚濃。二十多歲的秦觀已經看過很多書,也走過很多路,縱遊湖州、杭州、潤州(今鎮江)各地。在十多年的學習和遊歷過程中,文壇大拿蘇軾的大名如雷貫耳,秦觀日夜研讀蘇軾的作品,想象著“若我是他,該怎樣創作”。在這樣的揣摩中,他的文筆一日千里。
熙寧七年(1074 年),得知蘇軾即將經過維揚(今揚州),秦觀欣喜若狂。可高興的勁頭一過,他就犯起了愁:想要結識蘇軾的人那麼多,自己這個小透明如果只是拿著“應援牌”,豈不是要排隊排到天涯海角去?
苦思冥想一番之後,秦觀一口氣跑到揚州寺,模仿蘇軾的語氣在牆壁上寫了一首詩。果然不出所料,蘇軾在遊覽揚州寺的時候看到了牆上的詩,大為吃驚:“這是我寫的詩嗎?我怎麼一點印象都沒有?”直到有人拿出了秦觀的數百首詩詞遞給蘇軾,蘇軾才欣然感嘆。
得到了偶像的認同,是追星成功的第一步,下一步是,該怎麼籌劃“線下粉絲見面會”?這一等就是三年。熙 寧 十 年(1077 年), 蘇軾改任徐州,蘇轍同行。秦觀巴巴地趕了過去,拜謁蘇軾,同蘇軾、蘇轍唱和,離偶像又近了一步。
元豐元年(1078 年),秦觀自高郵赴京應試,去京師的途中,秦觀透過朋友李常的引薦,再次到徐州拜見蘇軾。這一次見面,蘇軾終於被這個年輕人的熱情、才華和恆心感動,決意收他為弟子。
臨別前,秦觀作詩《別子瞻》相贈,其中有句“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表達自己對蘇軾的崇敬,更有“請結後期遊汗漫”一句表達自己對蘇軾的無悔追隨。蘇軾回贈“江湖放浪久全真,忽然一鳴驚倒人”,對秦觀大加讚賞。
兩首詩似乎是冥冥之中的某種契約,將秦觀和蘇軾的命運緊緊牽連在了一起。此後,他將享有偶像的榮光,也將共擔偶像的苦難。
生死相隨
追星追到雙向奔赴,簡直太美妙,這種愉悅甚至沖淡了秦觀第一次落榜的悲傷。
對於落榜,秦觀並不在意,更何況有蘇軾在他落榜後寫信寬慰:“解榜不見太虛名字,甚惋嘆。”並讚賞他的才華。
隨後,蘇軾因“烏臺詩案”被下獄,後放逐黃州。秦觀甚是牽腸掛肚,曾渡江至吳興問訊,甚至準備去黃州探視蘇軾,後因相繼中暑和傷寒作罷,託蘇轍將慰問蘇軾的書信帶去。
秦觀的熱忱和重情重義深深地打動了蘇軾,在秦觀再一次落榜後,蘇軾在給王安石的書信中推薦了他:“行義修筋,才敏過人。”隨後王安石很快回信,說秦觀的詩“清新嫵麗,與鮑謝似之”。
有了文壇和政壇兩位大拿的推薦,元豐八年(1085年),秦觀登進士第,同蘇軾坐上了同一條在宦海中浮浮沉沉的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