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的德國大文豪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在德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無人能及。“歌德是站在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恩格斯說。
歌德之所以享譽世界是因其博學多才,成就不僅僅限於文藝、哲學方面。
直到今天,人們依然難以想象一個文學家居然對植物學、地質學、礦物學、光學等自然科學興趣濃厚,且建樹不凡。此外,歌德還喜歡繪畫,他全部的畫作總計達2700多幅,其中,部分作品儲存至今,有的被視為珍品!
歌德在1827年談到的地理方面的“三個預見”,尤其讓人驚訝:一、開鑿巴拿馬運河,打通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歐洲的兩大河流:多瑙河和萊茵河連線起來;三,開通蘇伊士運河,縮短從西歐到印度洋的航程。他說:“我想經歷這三大事件,為了它們值得再活幾個五十年。”眾所周知,儘管歌德未能親眼見證這“三個預見”的夢想成真,但幾十年之後,它們都被後人實現了。
雖然歌德是“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但他的現實生活,歌德很務實,也很會享受生活。在魏瑪公國,魏瑪大公送給歌德一棟房子。於是,歌德便參照公園的風格,親自設計和建築了房子周圍的花園。
在藝術上,歌德是“出世”的;在生活上,他又很“入世”。歌德出身名門,又始終置身於上流階層,便自然而然地與某些社會,實際上也從另一個側面生動地展現了兩人在為人處世上的巨大差別。
命運垂青歌德,而歌德的一生總是處於如飢似渴、孜孜不倦的探求中,就像他窮盡六十多年的時間,寫作《浮士德》一樣。1832年,83歲高齡的歌德臨終時喊道:“給我更多的燈吧!”其實,這所謂的“燈”寓意著光明、愉悅、幸福,更寓意著洞悉一切的智慧!顯而易見,歌德擁有的“燈”比大多數人多得多,只是他雄心未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