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生千奇百怪的備考

[ 歷史故事 ]

參加科舉考試,是古代讀書點、押考題,這些現代人常用的方式,古代人也運用得爐火純青。

古代也有補習班

南宋學者呂祖謙建立的麗澤書院,就是一個“名牌輔導班”。書院位於婺州(今浙江金華)。呂祖謙不僅是當時的理學家、文學家,還是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多年。他會邀請朱熹、張栻等著名大家來講學,書院師資力量強大,吸引了天下學子前來學習。

麗澤書院受追捧的最重要原因,是書院教習的內容基本上是應對科舉考試的技巧。為了提升“升學率”,呂祖謙根據當時學生的總體特點、社會實際情況和科考內容,以《左傳》為基礎,整理編寫了一本《左氏博議》作為書院的講義。呂氏一族本是山東東萊的名門望族,人們稱呂祖謙為“小東萊先生”,他的教材被稱為《東萊博議》,又因為教材是黃色封皮,因此又被叫作“黃冊子”。

黃冊子問世以後,呂祖謙毫不避諱地說:“《左氏博議》者,為諸生課試之作也。”這本教材自誕生之日起,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們應試的,裡面不僅有考試提綱,還收錄了歷年科舉考試的真題和優質答卷,以供考生學習、揣摩。考生透過學習黃冊子,應試水平有了顯著提升。這本教材一時暢銷無比,其他書院也將其選為讀本和教材。同時,它也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爭論,南宋末年的大臣劉黻就曾寫詩諷刺道:“區區黃冊子,所事惟奪魁。”

另外,古代的書院為了提升“中舉率”,每到科舉的年份,便會大規模擴招,想方設法吸引優質生源。比如,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湖南巡撫丁思孔將優秀的生童集中到嶽麓書院教授科舉之學,而且“月輒一試,糊名而進”,每月都進行模擬考試。各地士子聽說後,紛至沓來,“遠方學者聞風向往,雖遠在江南閩浙,亦不憚重繭而至”。

明清時期,書院常常按照考試成績將學生分為三等,成績最好的一等叫“正課生”,這類學生不僅食宿全免,每年還有生活費補貼,他們可以獲得良好的應試輔導和強化訓練。在鄉試年份,還有“增額正外課膏火”的規定,即無論哪等學生,都可以獲得更高的生活費補貼,書院為考生們能一心一意考取功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不僅如此,有的書院還專門開設“舉人班”。同樣在明清時期,舉人透過了鄉試,所以沒有專門的學習場所,但舉人還需要參加會試和殿試,因此,部分書院為了滿足舉人的應試需求,會專門招收他們入院學習,為他們提供參加會試前的應試輔導教學。譬如,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鹽政阿克當阿便在揚州梅花書院招收舉人,開了清代書院招收舉人的先河。根據《明清進士位名錄》的統計,在“舉人班”開設的第二年,梅花書院便一次性考出了四名進士,其中洪瑩更是一舉奪得狀元。一時間,梅花書院聲名遠揚,成為晚清的著名學府。

臨時抱佛腳是門生意

唐朝詩人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前,備考十分認真。他在做歷年科舉考試真題時,會把出題人意圖、應答重點、得分技巧都總結出來,並認真做好筆記。和他一同參考的學子,發現他的筆記很適合用來“臨時抱佛腳”,便紛紛向他借閱。

當時的白居易囊中羞澀,見自己的筆記大受歡迎,便靈機一動,將筆記找人編撰成冊刻印,然後叫價售賣。沒想到,還真的在考前靠著自己的筆記,賺到了“第一桶金”。

參考“學霸”筆記只是古代學子備考的方法之一,購買應試教材、進行考前押題,也是他們常用的方法。明代中後期,科舉考試日趨程式化,大部分讀書人考試的目的性更加明確,許多考生不再專注於鑽研經書大義,而是開始揣摩時文答題技巧。所謂“時文”,即科舉時代的應試文章。加上當時出版業得到長足發展,從明代開始,科舉教材就成了一門生意,一大批以考試為導向的教材湧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京華日抄》。這是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杭州通判沈澄所刻的一部時文集,相當於現代高考優秀作文選集。此書一面世,深受人們歡迎,同類書籍也隨之大量出現。

補充糾錯
下一篇: 關羽的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