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過了江東能不能翻盤

[ 歷史故事 ]

一、

公元前202年,縱橫天下無敵手的項羽,被漢軍包圍在垓下,陷入缺兵少糧的絕境。

彷彿等著看項羽的笑話一樣,漢軍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誤以為楚國都被漢軍佔領,害怕繼續固守陣地會被漢軍一鍋端,便帶領800多人趁夜色突圍。

突圍到烏江邊,烏江亭長勸他:“江東雖然小,但也有千里土地,數十萬人口,足夠您稱王立國了,您趕緊過江吧。”

項羽不願意過江。

當初和8000江東子弟去打天下,現在江東子弟都死在外邊了,只有自己一個人回去,太羞恥了。於是項羽在烏江邊自刎而死。

“西楚霸王”,就此煙消雲散。

項羽死了,但世間依然有他的傳說。後世無數人在幻想,如果項羽聽了烏江亭長的話,到江東繼續稱王,天下是否會不一樣?

但問題是,項羽真的有機會翻盤嗎?

二、

爭霸天下是要打仗的,戰爭勝利的基本條件是發達的經濟和足夠多的人口。

如果經濟不發達,便不能保證軍隊的後勤;人口不多,就沒有足夠的兵力,更缺少經濟生產需要的勞動力。

我們都知道項羽很能打,那麼江東的經濟和人口能不能支撐起項羽的野心,讓他繼續稱霸甚至反攻?

《史記·貨殖列傳》裡記載,江淮以南,地廣人稀,農業生產仍採用刀耕火種的方式,糧食產量非常低。如果糧食不夠吃,人們就去摘果子、捕魚。

《史記·貨殖列傳》裡還記載,雖然關中只有天下1/3的土地,人口也只佔30%,經濟總量卻佔漢朝的60%。而四川、遼東、山東和河北等地,都有各地的特色產業,足以支撐起地方經濟。

換句話說,整個黃河流域的經濟總量佔到漢朝的80%以上。

司馬遷寫《史記》是在漢武帝年間,距離項羽自刎大約七八十年。在2200多年前“車馬慢”的年代,七八十年的時間,根本不可能出現經濟重心的轉移。所以項羽在烏江邊自刎的時候,江東和中原的經濟比例,和司馬遷的記載基本吻合。

劉邦在戰場上輸了一次又一次,回關中晃悠一圈,就能滿血復活,把糧食和衣服發給軍隊,繼續和項羽死磕;而根據地在東部的項羽輸了一次,就被逼入絕境。背後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地域經濟的差距。

如果項羽到了江東,以不到天下20%的經濟總量,怎麼和佔有80%經濟總量的劉邦對抗?劉邦只是封鎖大江,都能把項羽困死。

然後再來說人口。

江東有多少人口呢?烏江亭長都說了——數十萬。單從數字來說,幾十萬人口不少了,足夠稱霸一方了。但把這個數字放到整個中國來看,遠遠不夠。

秦朝滅亡前有2000多萬人口,經過8年戰爭摧殘,按照“戶口減半”的說法,再加上因躲避戰爭而逃亡到山林裡的“黑戶”,漢初人口保守估計有1000萬到1500萬。

在數十萬人口的江東,動員力發揮到極限,能招募10萬軍人差不多了吧?但是擁有千萬人口的劉邦,開足馬力動員參軍的話,招募幾十萬軍人幾乎沒什麼問題。畢竟有600萬人口的秦國,兵力極限是6萬,那麼“漢承秦制”的漢朝,軍隊規模只會比秦朝大。

回顧楚漢戰爭,每次劉邦輸得啥都不剩時,蕭何就在關中招兵送到前線,讓劉邦重新和項羽對陣。劉邦正是用消耗戰活活把項羽耗死的。

三、

根據前文的分析,我們可以斷定,項羽到了江東,幾乎沒有機會翻盤。

他要是聽了烏江亭長的話,跑到江東做了幾十萬人的王,最大的可能是在劉邦的圍攻下,地盤越來越小,人口越來越少,日子過得一天不如一天。

為了穩定人心,項羽可能會扛起“反攻”的大旗,最開始還能籠絡人心,可隨著戰爭消耗和經濟困境,反攻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最終連項羽自己都不會相信能翻盤。

到那個時候,曾經的輝煌和現實的窘迫一對比,項羽恐怕更難受。

項羽在烏江邊自刎,以最雄壯的姿態留在了歷史的長河裡,也讓自己成為一個悲劇英雄,這才給後人留下幻想的空間,想象他渡過烏江會如何如何。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悲劇英雄才是人們同情的英雄,要是英雄落魄了,各種雜七雜八的汙點就冒出來了,人們嫌棄都來不及,哪裡還有半點同情?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關羽的鬍子
下一篇: 李世民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