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的尺度

[ 歷史故事 ]

張宏傑對曾國藩很有研究,寫了許多的專著,他把曾國藩歸入了“非典型性清官”的行列:骨子裡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塵。

曾國藩律己甚嚴,又深諳為官之道,信奉和光同塵,堅守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在與同僚的相處中既不特立獨行、孤芳自賞,又能最大限度包容別人、贏得支援。過去地方官到北京辦事,離開北京的時候,要送給他認識的官員一筆錢,俗稱“別敬”。曾國藩離開北京,也不免俗,前前後後送出一萬多兩白銀的別敬銀。

何以如此?因為曾國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做大事離不開幫襯,離不開必要的交往。

曾國藩為人低調簡樸,即使當上了兩江總督,官至一品,位極人臣之時,依然嚴格自律。據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日記中記載,他第一次見到曾國藩,“所衣不過練帛,冠靴敝舊”。在南京城的兩江總督府內,每到晚上點起油燈,油燈一邊是他的夫人率領兒媳女兒做鞋,一邊是曾國藩在那兒批閱公文,成為一幅中國歷史,也收禮,但有規矩,有底線,只是象徵性地收,收的是情誼。咸豐十一年,湘軍名將鮑超來到安慶,帶了十六車的禮物給曾國藩過生日。曾國藩在日記中記載:“鮑春霆來,帶禮物十六包,以餘生日也。多珍貴之件,將受小帽一頂,餘則全璧耳。”面對“多珍貴之件”的十六車禮物,曾國藩只是挑一頂最不起眼的小花帽收下了,既沒有拂了朋友的熱忱之誼,也成全了自己的清白之譽。

寫過《西學東漸記》的容閎是晚清中西文化,在洋務運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曾國藩在同治四年的時候給了他六萬八千兩白銀,讓他到美國去採購機器,回國建立工廠、興辦企業。這是一個肥缺,按照官場慣例,容閎回來之後要到曾國藩家拜訪,送一點兒禮物。容閎到曾國藩家,曾國藩正好出差在外,曾國藩得知情況後寫信給他兒子曾紀澤:“容閎所送等件如在二十金以內,即可收留,多則璧還為是。”

曾國藩不僅在錢財上拿捏得好,在處理複雜人際關係非常信任的大臣,咸豐死前託孤,八位顧命大臣之中,肅順居首。肅順對曾國藩極為器重,力排眾議支援曾國藩的湘軍,讓曾國藩在圍剿太平軍中屢立戰功。咸豐十年,在肅順的鼎力支援下,曾國藩終於登上兩江總督的寶座。咸豐去世後兩個月,慈禧太后和恭親王的弟弟發動政變,肅順被誅。肅順是曾國藩仕途上的恩人,是曾國藩可以倚重的“朝中人”,曾國藩與其之間,除了公事,不言私恩。這也正是曾國藩的過人之處:群而不黨,與人交往堅守原則底線,公私之間涇渭分明,不越雷池半步。

置身官場,交往是必須的,但是要堅守尺度,說到底,就是兩個字:親、清。只有親,才能如魚得水,贏得人心;只有清,才能身無掛礙,直道而行。置身官場,必須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堅守為人為官的節操,有圓融,有原則,既不我行我素,也不同流合汙,如此方能在複雜的環境中成就一番事業,保守一生名節。曾國藩堅守交往的尺度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