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人,氣死人;官比官,更難堪。
但凡當官的,在位時不要比,不在位時,更不要比。同樣是縣令,一樣辭去公職,陶淵明和袁枚,不能比。
袁枚先後在溧水、江寧、江浦、沭陽擔任縣令七年,不喜歡迎來送往,不甘為大官做奴,三十四歲的他找了個“丁憂侍母”的理由辭職不幹了。
說起袁枚,必提隨園。隨園為江寧織造隋赫德所有,故原名“隋園”。袁枚辭職前一年,購得此園,更名“隨園”。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中有所謂大觀園者,即餘之隨園也。”
隨園如此風光,如此奢華,與袁枚持續投入、長期建設分不開。袁枚辭官時,有積蓄三千六百兩銀子,購買隨園花了三百兩,兩年基本建設,積蓄用盡。錢從何而來?
前縣令袁枚是一位經營,受邀四處幫人站臺,獲贈良多。
袁枚開發旅遊業,把園子的圍牆全部拆掉,還告訴所有人:“放鶴去尋三島客,任人來看四時花。”經過精心打造的隨園成為南京最出名的景點,他藉此辦起餐飲,幹起“農家樂”。到去世,袁枚遺囑記錄有現銀兩萬餘兩,田產價值萬餘兩。這些鉅額財產全靠文化產業而來,說得出來源,經得起審計。
與袁枚辭職下海乾得風生水起不同,辭職歸田的陶淵明生活心情是愉快的:“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派田園景緻。然而,生活不只有“詩和遠方”,柴米油鹽煩死人。
在晴耕雨讀的日子裡,“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燒燬,境況越來越糟糕,最後還是彎下高貴的腰。一次飢寒困頓,全家嗷嗷待哺,陶淵明不得不向人乞食。蘇軾看完陶淵明《乞食》詩後說:“淵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謝主人。哀哉!哀哉!此大類丐者口頰也。非獨餘哀之,舉世莫不哀之也。”
陶淵明是我國田園詩派創始人、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詩文中,“酒”字非常多,應該是借酒澆愁吧。最終,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
兩個辭職縣令,一個滋潤,一個苦焦。一個要政府扶貧,一個給政府納稅。袁枚享年八十二歲,陶淵明終年六十三歲。他們的精神文明建設都不錯,物質文明建設則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