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憑藉“天府之國”的險要地勢割據西南,孫權佔據東南之地稱霸一方,魏、蜀、吳頻繁互相發動戰爭,意圖兼併另外兩國,一統天下。
中原政權動盪時,邊疆遊牧民族往往會趁機入侵,比如秦末匈奴的崛起,西晉八王之亂後的北方少數民族南遷。但是,在史料上我們卻很少看到三國時期的外族入侵記錄,這是為什麼呢?
滅南匈奴
西漢初年,北境匈奴的冒頓單于把漢高祖劉邦圍在白登七天七夜,逼得劉邦給單于閼氏送禮示好,利用閼氏的“枕邊風”才得以逃脫。但匈奴在經過西漢、東漢不斷的征討之後,早已分裂為南、北匈奴,北匈奴不斷西遷,南匈奴則歸附漢朝,偏安於東漢北部邊郡。
東漢後期,南匈奴內部反漢和親漢勢力矛盾激化,不過,由於單于支援漢朝統治,所以南匈奴內部的反漢鬥爭往往被單于出兵協助漢朝鎮壓。但在公元187年以後,南匈奴成為騷擾邊境的一股“惡勢力”。
起因是公元188年,漢朝朝廷徵發南匈奴兵配合鎮壓反叛的前中山太守張純,單于命令左賢王率兵出征,但是南匈奴人不願意,“恐單于發兵無已”,擔心頻繁發兵打仗導致流離失所,所以,南匈奴內部反漢勢力聯合殺死單于。他們又害怕即位的新單于於夫羅為父報仇,所以另立須卜骨都候為單于。一時之間,南匈奴竟有兩位單于,並且各有一眾部落擁護。於夫羅上京告狀,要求東漢朝廷給他確認唯一單于的身份。但此時正值靈帝病死,董卓帶兵入京,東漢自身尚且不保,根本無暇他顧。
於夫羅目睹東漢內亂,朝廷無力約束各路軍閥,遂與白波軍合兵攻打郡縣,想要趁火打劫。但當時各地多聚眾築壁自保,於夫羅抄掠無所得,部眾受到挫傷,只好在河東郡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停住。其後,於夫羅先後投靠袁紹、袁術,襲殺漢朝的度遼將軍耿址,一時名聲大振。袁術被曹操打敗之後,於夫羅又返歸平陽,不久病死,其弟呼廚泉繼立為單于。
公元202年,呼廚泉聯合幷州刺史、河東太守背叛曹操,但是實力太過懸殊,曹操都不用親自動手,只派出司隸校尉鍾繇,就將呼廚泉圍困在平陽。呼廚泉當即投降,之後雖然安生了一段時間,但曾經反叛的“黑歷史”時常回蕩在曹操的腦海中。終於在公元216年,呼廚泉在入朝覲見時,被曹操留在了鄴城,令比較順服的右賢王代行國事,又將匈奴之眾分為五部,命漢人為各部司馬,去其勢,收其權!
當時中原混亂,南匈奴部眾緩慢向南遷徙。曹操“恐其戶口滋蔓,浸難禁制”,對他的統治構成威脅,對內遷民族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政治方面的兩個重要措施:吸收上層貴族擔任地方官職,使其與部落脫離關係;徵調匈奴牧民壯丁,將其編為義從、勇力,分遣各地打仗、駐防,家人遷至鄴城,充當人質角色。
此舉效果顯著,南匈奴在曹魏政權統治下,再也沒有能力發動大規模的反叛活動。
北征烏桓
東漢末年,居住在遼東、遼西、河北一帶的烏桓族,由於東漢內亂、匈奴分裂而得到發展機會,烏桓首領蹋頓統一了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經常騷擾漢的東北邊境。一次,蹋頓攻破幽州,掠去漢民10萬多戶。袁紹又以和親及冊封的方式與烏桓建立了軍事同盟關係,烏桓助袁抗曹。公元204年,曹操殲滅了袁氏主力,袁尚等北遁與烏桓連兵,欲復立,並勾引烏桓騷擾邊境。曹操於是在公元206年北征三郡烏桓。
但是,曹操“將北征三郡烏丸”一事與群臣共議,多數仍持反對意見,擔心劉備趁此機會向北進攻。只有曹操的首席軍師郭嘉支援北伐:一是為了防止袁尚借烏桓兵力死灰復燃;二是料定烏桓依仗與中原距離過遠,不設防備,可出其不意,必然能破滅烏桓;三是認為劉備得不到劉表重用,無力偷襲許都。透過郭嘉的深入分析,曹操及眾臣堅定了北征決心。
北征時,曹操起用了大量本地人士,其中田疇成為後來曹軍成功兵襲柳城的關鍵。田疇是當地名士,袁紹請了5次他都不出山,但因為烏桓經常橫行其郡,劫殺鄉里,田疇有意征討“而力未能”,所以曹操北征烏桓時使者請他加入,他立即去了。
曹操大軍行進時,因為天下大雨,道路受水浸泡成泥窪無法通行,作戰計劃受到嚴重影響。此時田疇獻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於柳城”,從古道襲敵。曹操聽從田疇的建議回師改行古道,並立木於濱海路邊,上書“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用一招“能而示之不能”之計以麻痺敵人。果然烏桓以為大軍已退,自此戒備漸松。曹操引軍兵鋒直指烏桓之柳城,終於佔得出其不意的先機。
當曹軍急行至柳城約200裡時才被三郡烏桓候騎發現,烏桓首領蹋頓、樓班等匆忙“將數萬騎”出兵迎戰。兩軍戰於白狼山,三郡烏桓兵“眾甚盛”,而曹軍為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輕輜重、棄重甲,所以當時曹軍“被甲者少,左右皆懼”。而烏桓由於倉促應戰、陣型散亂,曹操決定趁敵立足未穩之際,將兵擊之。大將張遼亦“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於是張遼為先鋒帶兵衝擊敵陣,烏桓不意曹軍先發制人,在衝擊下敗散,曹軍“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萬口”。後曹操繼續北上,將三郡烏桓的主要力量全部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