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王吳芮:劉邦殺絕異姓王,為何唯獨不動他

[ 歷史故事 ]

漢高祖劉邦的歷史,厲行重農抑商政策,強調無為而治。使歷經戰亂、民生凋敝的中國,終於開始重新爬坡。

如此厲害的人物,在中國百姓的口耳相傳中,竟也出現了不少負面評價。最招後人非議的,就是劉邦登基之後對各路異姓王的殘酷清算。

當然也有一個例外——長沙王吳芮,這位不姓劉的王爺,在劉邦登基後的整頓風暴中,一直過得舒舒服服,不但得以善終,王位還往後傳了五代,直到後來,因為吳家絕嗣,王爵才自然結束。

說起這位王爺,可能還沒有他家姑爺——淮南王英布有名氣。哪怕英布後來悍然造反,一箭射掉劉邦半條命,這位老丈人依舊過得太太平平,從未遭株連報復。這是什麼緣故呢?

這位歷史上不太出名的長沙王吳芮,在當時的身世,卻也不簡單。吳芮是春秋霸主之一吳王夫差的後代。夫差被勾踐殺死後,吳國王子王孫為躲避追殺便四處逃散。吳芮的父親逃到鄱邑(今江西省鄱陽縣)定居,到吳芮出生的時候,已是戰國末期,但祖先的榮光,吳家並未忘記。

有著傳奇經歷。戰國末期是秦始皇滅六國的時代,江西屬楚地,戰亂頻繁,散兵遊勇四下劫掠,當時的吳芮就肩負起了保境安民的重任。

雖然從小習武,但吳芮並非莽夫,常年研習兵法造就了他沉穩冷靜的性格。吳芮組織民團,教習武功,卻不輕易動武,竄犯的散兵遊勇只要不主動找事,他不但不會為難,相反還會贈送路費,有願意留下來從軍的,也敞開大門歡迎。當地人說起他來,幾乎是眾口一詞的讚歎:“厚道人啊。”

在那個不厚道的年頭,厚道就是最好的招牌,吳芮組織的民團,各方勢力歸附如流,到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候,吳芮手上已積累了近兩萬兵馬。

但吳芮非常低調,雖然手裡擁有幾萬雄兵,但他“藏兵於民”,採用保甲法,大部分士兵都是兵農合一,脫了兵服就是老百姓。長期以來,對外招搖的不過幾千兵卒,一心一意地向當時的秦王朝示弱。

這番苦心總算有了回報,秦始皇當時的志向在於混同南北,打擊的重點是中國南部、西南的百越各族,已擁有今天安徽、江西、福建諸省部分地區的吳芮,恰是他的拉攏物件。因此,秦始皇登基後便冊封吳芮為“番君”。

藉著“番君”的招牌以及手中的幾萬人馬,低調的吳芮在秦王朝的眼皮子底下開始走上了擴張之路。

20歲那年,吳芮就率領麾下民團東渡,進入了鄱陽湖地區。在掃平當地的盜匪勢力之後,吳芮在鄱陽湖建造的第一座城池,就是今天的鄱陽縣。之後的幾年,吳芮在當地屯墾興農,發展生產,將其開發成了一塊欣欣向榮的農莊樂土。

吳芮知道,他的實力不足以和中原任何派系抗衡,在本地安心發展,同時歸附一個最強大的派系作為靠山,是自己最好的選擇。

吳芮找到的第一個靠山,就是項羽。吳芮和項羽能搭上關係,主要透過英布。早在吳芮立足鄱陽湖的時候,英布率領七千人流落到此,得到吳芮的收留,還娶了吳芮的女兒為妻。後來,英布成為項羽麾下的重要戰將,吳芮和項羽就有了往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