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熱難耐。現代人有空調可用,能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夏日清涼。在古代沒有製冷的技術,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
穿衣講究“冰絲裀”
盛夏之時,古代富貴人家在衣著方面比較講究。周朝的時候,人們利用植物作為材料,織成葛布,用葛布製作的衣服不僅輕薄,穿著也舒服。後來衣服的材料漸漸增多,絲織物備受追捧。有一種叫“冰絲裀”的織物價值不菲。唐代《樂府雜錄》記載,一名長安富家子酷好聲樂,後來家道中落,唯留有一件舊的冰絲裀。有波斯人見到,驚訝地說:“何處得此至寶?此是冰蠶絲所織,暑月置於座,滿室清涼。”於是,該波斯商人重金購買了這件冰絲裀。據說冰絲裀的原材料是冰蠶絲,清代詩人李應莘有“冰蠶吐絲絲不絕,軒妃碎織西陵雪”之句。
夏天使用竹子製成的涼塌、涼蓆,是比較通行的避暑方法,古今都是一樣的。在古代,用湘竹製成的涼榻和涼蓆備受青睞。宋代陸游詩曰:“堂中無長物,獨置湘竹床。”明代顧璘也有詩曰:“葵扇桃笙湘竹床,捲簾高臥汗如漿。”湘竹即湘妃竹,故宮中還收藏有以湘妃竹為原材料的靠背椅。古代還有一種用豬毛做成的壬癸席,避暑效果上佳。《河東備錄》雲:“取豬毛刷淨,命工織以為席,滑而且涼,號曰壬癸席。”
在沒有空調和電扇之前,扇子是人們避暑的必需品。文人風雅,所用扇面喜歡附上字畫,但從功用來說,芭蕉扇或曰葵扇,才是最實用的。宋代王質的《蒲葵扇》曰:“輕蒲獵獵野風秋,
吹上蟾宮白玉樓。想見東山紅粉裡,超然惟有此風流。”
古代還有用水流帶動的風扇。宋代詩人劉子翬的《夏日吟》寫道:“君不見長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車起長風,冰檻瀝寒雨。”清朝的“水木明瑟”殿就有扇車的明確記載。能工巧匠們在圓明園的“水木明瑟”殿製造了一種像水車一樣的風扇,稱為“水激扇車”,借用水能推動一個輪子的扇葉,給室內扇風,這就是機械風扇了。
從國家圖書館舊藏《水木明瑟內裝修圖》可知,殿內西次間設寶座,東次間下邊有水渠,室內為風扇。使用“扇車”的只是個別權貴,在古代沒有普及意義。
巧用冰塊度盛夏
盛夏時節,用冰塊給房間降溫,是古人常用的手段。不過,在夏天能用得起冰塊的,可不是普通人家。
古代製冰是利用自然條件,一般是在冬天從冰封的河中取出冰塊,保藏在冰窖或者冰室內,或者把河水引入河邊的冰窖,使其結冰。早在周代,我國就已經有了冰窖。據《詩經·豳風·七月》記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凌陰就是冰窖,又稱冰庫、凌室、冰室等,而凌人就是為周天子掌管冰室的人員。秦嘉謨輯《世本·氏姓篇》載:“衛康叔支子為周凌人,子孫以官為氏。”《周禮·天官》載:“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掌冰……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賓客,共冰。大喪,共夷盤冰,夏頒冰,掌事,秋刷。”凌人管轄94人,冬季藏冰時,人手不夠用,還要動用管理山林的大批人力。從這個龐大編制的機構,可見周王室的藏冰規模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