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真的只是被動反擊嗎

[ 歷史故事 ]

唐高祖武德九年,唐高祖李淵次子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在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生衝突,史稱“玄武門之變”。在這場兵變中,李世民親手射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讓皇位。

李世民當了皇帝後,深知自己這麼對父親和兄弟,有點不太好。這是塊心病,得好好治。首先,他隔三岔五去問史官,你們怎麼記錄的啊?皇帝非要看,大臣攔不住啊!只好先把《高祖實錄》《今上實錄》做了刪減,再送上去交差。唐太宗關心的是玄武門之變的記錄和評價,馬上翻到玄武門事變的那一頁,一看,原來臣子們早做了刪減,閃爍其詞。又不滿意了,他親自給這個事兒定性了,玄武門之變本質上和“周公定三監”是一回事兒。

周公為了維護國家穩定對兄弟出手,所以,唐太宗對哥哥和弟弟發難,是為了國家和百姓的縫隙中,還是能看到兄弟互相“黑”的蛛絲馬跡。

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中取得成功的前提,在於擅長做資訊採集。採集自哪裡呢?自然是李淵的後宮和敵方陣營的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團隊。

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和李元吉已與李世民多次交鋒,是交鋒,而不是一方出擊、一方接受。最值得一提的首先是“楊文幹事件”。那一年,李淵帶老二李世民和老四李元吉去仁智宮避暑,身為太子的老大李建成則留在京師監國。

李建成早已感受到來自秦王系的壓力,於是把這次在京主政當作天賜良機,暗自調盔甲給老隊友慶州刺史楊文幹,再下令楊文幹在外招一批年輕小夥入京,一是為了防範,二是為將來打起來做準備。結果,兩個送盔甲計程車兵放著慶州不去,直接調轉馬頭跑到仁智宮舉報太子要謀反。史書上兩人的說辭是,事情太大,他們膽子小,怕兜不住,又不敢知法犯法。其實,這顯然是秦王集團間諜工作幹得好,李建成在京城的一舉一動早就被秦王佈置的天眼監視了。既然太子主動“作死”,秦王系乾脆將計就計,收買了運送盔甲計程車兵,讓他們親自告發太子。這一招不得不說幹得漂亮,由太子的人舉報太子,秦王完全置身事外。

收到告發的李淵當即派司農卿宇文穎去找楊文幹,如果楊文乾親自來解釋,說不定事情還有轉圜的餘地,可問題是,宇文穎一去,楊文幹竟然真的謀反了。這樣一來,坐實了李建成的罪名。

開啟天眼,監視太子、齊王

王晊,太子東宮的官吏,任率更丞。這是個從七品的小官,在東宮主管禮樂秩序和漏刻,也就是記錄一天的時辰,太子出行時再負責帶頭敲敲鼓吹吹號。日常生活,秦王府一個管報時的,他們才沒興趣瞭解。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