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陳勝吳廣起事的當年(公元前209年),會稽郡守殷通召其好友項梁商量,我們也搞點事吧,你看大江以西紛紛舉兵反秦了,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郡守決定讓項梁和另一個流亡在草澤中的桓楚一起統率軍隊。沒想到,項梁竟然和侄子項羽謀殺了好友郡守,自己舉兵反秦。這樣,項氏叔侄率八千江東子弟以不光彩的開篇加入了反秦洪流。
這段歷史一般不大為後人提起,其實,《項羽本紀》以此開篇,就為此後項羽戰敗不肯過江東埋下了伏筆。郡守一番好意,不料竟為好友暗算,實在太冤。這與劉邦在沛縣起事之時,沛縣令反悔欲殺劉邦、蕭何等人,導致劉邦圍城,沛縣父老與子弟共殺沛縣令截然相反。這種事瞞不住人的,勝利了,還好說,證明你項羽殺得對,戰敗後的項羽有何臉面回江東見父老鄉親?
七年多的時間,從反秦到楚漢相爭,項羽在短暫的歷史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引起後人無數遍的懷念和沉思,同為楚人的劉邦和項羽,一勝一敗,也成為一個歷史之謎。
劉邦勝在哪兒?項羽敗在哪兒?兩千多年來眾說紛紜。大家共同的傾向是認為劉邦會用人,而項羽這邊人才流失極為嚴重,這是導致他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得人則勝,失人則亡,毋庸諱言,這是勝負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
項羽並非一開始就是失敗的,比較而言,同為滅秦主力,項羽的崛起速度之快遠勝於劉邦,滅秦之後,實力更是遠超劉邦數倍,怎麼能說項羽不會用人呢?可見,根本的原因並不在此,而有著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贏在長遠戰略,敗在短視行為。從反秦動機上看,劉邦有統一天下之志,項羽只是出於復仇。表現最明顯的就是項羽好殺,這是最短視的做法。定陶一戰中,不聽原楚國令尹宋義勸告的項梁戰死。劉邦和宋義,成為楚懷王麾下兩名主力,項羽只是宋義手下一偏將。後來,項羽斬殺宋義,奪取軍政大權。項羽之殺宋義,與當初殺會稽郡守殷通如出一轍。宋義縱然有舉兵不進,想坐觀秦趙相爭之過,擅殺統帥,項羽之驕功急進如此,也因此喪失了西進咸陽的先機。
劉邦以仁獲得了楚懷王的支援,得到了出兵咸陽的機會,善待秦王子嬰和降將,從而也贏得了三秦父老的好感。然後打出“與天下共利”的旗號,贏得了其他諸侯的支援。可見,其志在平定天下,而不是復仇。這一點,項羽的謀臣范增看得很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話雖很玄乎,但劉邦的所作所為確實有王者風範。項羽進咸陽後,不僅殺了秦王子嬰,而且以欺詐的手段坑殺了二十萬秦之降卒,屠咸陽、燒宮室,將三秦大地得罪得最為徹底,導致他不敢在咸陽這一形勝之地立足,當他被人點醒“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之後,已悔之晚矣。這都是缺乏政治遠見的結果。
項羽的目的自始至終就是復仇,亡秦以後,結果達到了,所以,他自封為“西楚霸王”,心滿意足。他的目的不是天下共主,而是成為六國之一的楚王。
其次,從心態上來看,劉邦沒有亡秦必楚的道德包袱,項羽卻揹負著沉重的道德包袱。他以亡秦義軍首領自居,成功地平定三秦後,他不得不裝出仁義之舉,大肆分封各路義軍首領為王,自己卻放棄故秦,退回到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