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人緣何總督兩江七十餘年

[ 歷史故事 ]

三吳頌遺愛,鯨浪初平,治水行鹽,如公皆不朽。

卌載接音塵,鴻泥偶踏,湘間邗上,今我復重來。

清光緒八年(1882),東閣大學士左宗棠出任兩江總督,前後接力,繼往開來。到任後,他即在南京為前輩楷模陶澍、林則徐修建二公祠,並題寫下開頭這副楹聯,以明履新心志。其時,離陶澍出任兩江總督,已經過去五十二年。

陶澍是清朝第一位湖南籍兩江總督,赴任在道光十年(1830)。有了陶澍破局之舉,兩江總督職位從此與湖南籍士大夫結下長久情緣:陶澍身後,湖南湘陰籍李星沅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接任。咸豐十年(1860),湖南湘鄉籍曾國藩接過總督兩江權杖。曾國藩去世(1872)三年,湖南新寧籍劉坤一先後又兩次出任兩江總督。在左宗棠到任前,與他慷慨唱和、砥礪並肩的義友彭玉麟已接力劉坤一,在這個位置上坐過一季。待左宗棠以赤誠心事恭謹任事,已經是第六位湖南籍兩江總督了。

光緒十年(1884),左宗棠因援越抗法事急而掛印回京,再任軍機大臣,接替兩江總督一職的是湖南湘鄉籍曾國荃。光緒十一年(1885),左宗棠病逝於抗法援越前線福州,在他身後,兩江總督又代有更替:劉坤一於光緒十六年(1890)、光緒二十一年(1895),再次兩次出任(共計四次,次數最多、在任時間最長)。劉坤一身後,湖南隆回籍魏光燾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接任。到光緒三十年(1904),湖南瀏陽籍李興銳出任。李興銳作為最後一位湖南籍兩江總督,到任主事距陶澍於道光十年(1830)接印任事,已經過去七十四年。

從道光十年(1830)算起,到宣統三年(1911)大清終結,不過八十一年。湖南籍士大夫穩坐兩江總督職位,前後竟達七十四年,人數也達九人之多,令人嘆為奇異,歷朝歷代均十分罕見。後世因此流傳猜測,兩江總督自陶澍往後,已經被湖南人所把持,成了他們的“禁臠”,不容外省人染指。此說,聊備一格。

清朝賦稅主要依賴南方數省。兩江作為中國最為富庶的地區,是朝廷糧食與財稅的支柱。道光、咸豐兩朝起,中國八大行省被封疆大吏視作肥缺的首選是直隸與兩江。直隸總督手持地方第一權把子,兩江總督手握地方第一錢袋子。

兩江手握地方經濟命脈,經營好壞,直接關係朝廷安危,朝廷對總督人選自然要爬羅剔抉。比較可以看出,歷任直隸總督多提攜一些過眼雲煙式的權臣充任,兩江卻始終由一些事功彰昭的重臣擔當。

陶澍被道光皇帝起用做兩江總督的最初動機,源於道光五年(1825)五月的那場十分常見的洪水。

江蘇洪澤湖決口導致朝廷漕運阻淺,北京城面臨空前糧荒,王公貴族舉家慌亂。道光皇帝緊急下令安徽巡撫陶澍與江蘇巡撫張師誠崗位對調,令陶澍接聖旨即迅疾赴任,以解決漕糧北運難題。

陶澍不同於道光朝常見的官場。他趁勢整肅吏治,改良民風,  加強治安,嚴懲訟棍,關心民間疾苦,救濟災荒,大力興修農田水利,令江蘇面貌煥然一新。

陶澍最終能被朝廷委以兩江總督重任,基於他辦事霸蠻、敢於擔當的精神。道光皇帝在聖旨中跟他交心的一段批文,可以得到答案:“官不肯虛心察吏,吏不肯實意恤民,遇事則念及身家,行法則不計及久遠。朕所懼者在此,所恨者亦在此。欲求一堪膺重者,不可多得。”

其後李星沅繼任兩江總督,可以看作陶澍經世致用改革的延續。

到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時,情況跟陶澍時期已經大為不同。朝廷面臨的主要矛盾,不是銳意於經濟改革,而是如何倚靠軍事保全性命。

咸豐十年(1860)五月初三,咸豐皇帝幾經猶豫,最終授命曾國藩署理兩江總督。此時,曾國藩辦湘勇已經八年。他出山帶兵前,是大清禮部侍郎,從二品實職,八年仗打下來,他成了地方幫辦團練大臣,空有從二品侍郎頭銜,卻沒有地方實職。但朝廷任命他總督兩江,與其說是出於皇帝的高度信任,不如說是四顧無人之後的孤注一擲。

事實證明,咸豐皇帝任用曾國藩總督兩江,對消滅太平天國在政治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曾國藩本人軍事戰略、戰術水平原本一般,但他的政治運籌才能超凡出眾,尤其善於團結一大批能員、幹吏,合作來成就大事。兩江關聯東南數省,騰挪跌宕地勢開闊,足夠大才施展本領。

劉坤一等人其後接任兩江,延續的正是曾氏赫赫軍功的餘烈。

到光緒八年(1882)左宗棠總督兩江,因時勢迥異,跟陶澍、曾國藩出任的原因又大不一樣了。其時,東閣大學士左宗棠在紫禁城內擔任軍機大臣已過七個月,當時實權已高於陶、 曾。左宗棠由內閣宰相、軍機大臣外放為兩江總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他已經完全習慣陝甘總督期間遠離朝廷指揮的軍事生涯,對在慈禧眼皮底下言聽計從的請示、彙報工作嚴重不適應。

二是朝廷以左宗棠收復新疆期間提出“海塞並防”的戰略為由,令他在解決塞防危機之後,如期兌現中國海防戰略,同時利用他如日中天的聲望,對地方洋人在聲勢上造成一定震懾。左宗棠本人此時也有外放的想法。

總督兩江的近三年裡,左宗棠跟湘軍水師統領彭玉麟共同勾勒中國海防藍圖,其功效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他統籌楚軍將領,將二千餘法軍從臺灣打跑,成功護衛寶島不被法國佔據。抗法援越戰爭中,左氏部將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成為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第一場正面戰場中的對外戰爭勝利。

光緒十一年(1885),左宗棠逝世。劉坤一、魏光燾、李興銳三人,秉承左宗棠遺緒,在總督兩江期間,立足海防,著眼外交,抵禦外戰。湘軍事業在左宗棠收復新疆後達到巔峰,湘人自然被朝廷看成國防的屏障。

凡事皆有盛衰。老子說:“物壯則老。”又說:“器滿則傾。”這兩句話不幸在湘軍後期應驗。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海戰爆發,由劉坤一統帥、魏光燾指揮的湘軍將士在牛莊陸戰時被日軍徹底打敗,湘軍神話一夜之間光環破滅,湖南籍士大夫由此失去繼續總督兩江的本錢。大清王朝因失去湘軍依恃,在殘陽夕照中急遽墜入薄暮西山。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