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銀行,人們想存錢怎麼辦?

[ 歷史故事 ]

錢該存在哪裡?

當然是銀行。

可銀行直到15世紀才出現。在此之前,大家都不存錢嗎?

非也。“儲蓄”的概念,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存錢”更是勤儉樸素的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

那麼,古人的錢都存在什麼地方呢?

存錢=藏錢

古人存錢,約等於藏錢。畢竟那時候的財產,是真的重。

有點錢,但又不是那麼有錢的人,會選擇把錢放在一些容器裡,如莊子所說的篋——箱子、囊——袋子、匱——櫃子等。

是錢必遭賊惦記,如果錢太多了,家主就會覺得這麼多錢放在家裡的日常物件中過於顯眼,會因為擔心錢財的安全而煩惱。

所以,富有的人會想出一些新的辦法來保證財產的安全——挖錢窖。大多數時候,錢並不會被直接埋在坑裡,而是先裝入某種容器。除了罈罈罐罐之外,比較精巧的一般有兩種——撲滿和多層錢窖。

撲滿相當於存錢罐,只能進不能出,最後要用錢的時候簡單粗暴,直接砸爛。它可以被埋在錢窖裡,也可以放在家裡,全看主人。而多層錢窖是一種很細膩的巧思,財主先將裝有大量錢財的罈子埋在最深處,接著用石板、磚塊等鋪一層隔層,然後再將相對少一些的錢放入下一個罈子,以此類推,你有多少錢,就蓋多少層。

但如此一來,相較於衣櫃、箱子等,裝有萬貫家財的錢窖被賊人發現後會帶來更大損失,所以如何巧妙地隱蔽錢窖,又是一個問題。

眾所周知,“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做法一般不會被採納,可那該怎麼辦呢?一些人會設計一些天然帶有“生人勿近”屬性的構造,比如在錢窖上方修茅廁、建豬圈等。如果盜賊恰好有潔癖,那麼這有味道的錢窖肯定百分之百安全;但是貪婪的本性在有的人身上,是不會被區區一點臭味阻撓的。

賊人但凡動點腦子,都能猜出錢窖被埋在地下,所以理論上講,不論主人將財產埋在哪個位置,都不會絕對安全。所以,為了進一步求得心安,有錢人們將目光從地下轉向了牆面。

不過,雖然大家藏錢的時候都恨不得長八百個心眼,小心翼翼地把錢一分一分埋好,但這並不代表每個人都會原封不動地把自己藏的錢挖出來帶走。在古代,有時由於頻繁的戰亂、政治變故等,人們有可能會來不及或沒有精力將錢財帶走。

這群人的傷悲會給另一群人帶來驚喜。據說宋代時,洛陽地區常有一家人搬入新家、在地底下挖到鉅額財產的事例。隨著同類事件的增多,法律條款中出現了“掘屋錢”這個名詞。怎麼理解呢?簡單來講,就是買房的人在支付房款時,還要再給賣方交一筆錢,當買方入住後挖出意外財產,這筆錢就可以象徵性地慰藉一下賣方的落寞心靈。

這也可以證明,當時人們存錢的主要方式就是藏在自己家裡的某個地方。

那麼,你可能在思考,如果自己穿越回古代,該怎麼合理藏錢呢?那麼,你很可能想多了,因為大多數百姓只有一點微薄家底,不妨把這些錢串起來,直接掛在房樑上即可。

存金、存銀,還是存紙幣?

古代貨幣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區會有不同的材質、形狀,但通常是金屬製幣。那麼,大家存錢的時候,會選擇存哪種材質呢?

金子屬於稱量貨幣,雖然出現過金幣,但一般都被用作內廷賞錢,並不通用。同為稱量貨幣的銀子倒是更流行一些,有銀錠、銀餅、銀鋌等,有錢的官吏、商人會比較青睞存銀兩。

百姓存錢時,基本是通行於市的銅錢,不過卻有違法的可能。由於歷代統治者制定的貨幣制度不盡相同,所以不同的朝廷發行的銅幣極有可能與前一版銅幣的價值不一樣。舉個例子,如果舊幣含銅量高於新幣,那麼舊幣的持有者就有了“錢生錢”的路子——將手裡的舊幣鑄成新幣,數量肯定會變多,雖然銅的含量沒變,但是對於這個人而言,錢確實變多了。

大家都很聰明,都能想到這個空子。所以,私鑄的現象就會逐漸出現,其結果是貨幣總量減少。比如,公元758年,唐肅宗鑄乾元重寶,以一當十(即一枚乾元重寶,與十枚開元通寶等價),每千文重十斤;次年,鑄重輪乾元錢,以一當五十,每千文重二十斤。這兩種錢幣,都是每錢當開元錢十文,而開元錢每十文重一兩,新發行的銅幣含銅量遠低於舊幣,私鑄現象開始蔓延。

補充糾錯
下一篇: 刺殺韓熙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