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南征
狄青的早年經歷在史書記載很少,能夠確定的是,狄青年輕時即投身軍伍,做一名小卒。仁宗年間,爆發了大規模的宋夏戰爭。這場戰爭,給狄青提供了施展軍事才能的機會。
在與夏軍的交戰中,狄青參加了大大小小25次戰鬥,被流矢射中過8次。每次上陣,他都披散著頭髮,戴著銅面具,出入於敵陣的千軍萬馬之中,所向披靡,無人敢攖其鋒,天下“聳然畏慕之”。到了皇佑四年(1052),狄青因功勳頗著,升任樞密副使。按宋朝的樞密副使,也使他真正成為名聲顯赫的朝廷命官。
狄青起自低微,臉上當然一直留有當兵時在臉上刺字的印跡。他做了官以後,宋仁宗特別指示他敷藥把臉上的黑字除掉。這算得上是一個莫大的恩典,證明了皇帝對狄青的關愛和重視。狄青卻指著自己的臉回奏道:“陛下按功勞提拔了臣,而不管臣的出身門第。臣所以有今天,也是由於這張被刺字的臉,臣願意留著它來鼓勵部隊的人多立戰功,請原諒臣不奉詔除掉它。”仁宗遂任其自便。
然而,真到了“儂智高之亂”搞得宋朝舉國騷動之時,臉上刺字的狄青又成了宋仁宗手裡的最後一張王牌。皇佑四年九月,宋廷任命“素名善將”的狄青統率精銳的“西軍”南下征討。為了打勝這一仗,仁宗下了最大的決心。狄青領兵號稱20萬,麾下文武將佐多達231人,楊家將的成員,楊老令公的孫子楊文廣就是他的先鋒。
先前宋廷派出的征討儂智高的文官將帥在接到命令後大都是“六七日”即馳至廣州,北方兵丁不服嶺南水土,乍然來到廣西,“不待戈矛之及,矢石之交,自相疾疫而死”。軍事經驗豐富的狄青的做法恰好與此相反。一切準備就緒後,十月初狄青才率軍啟行,第二年正月到達賓州(今廣西賓陽縣南),後又按兵不動達13天之久,讓疲憊計程車卒得以充分休整恢復體力。
對於狄青的按兵不動,缺少戰爭經驗的儂智高卻以為宋軍膽怯而不以為備。誰知,到了上元節(正月十五)這一天,狄青命令士卒休息5天,大設燈燭,第一夜宴請將佐,第二夜宴請從軍官,第三夜宴請軍校。頭天晚上,通宵樂飲,第二天夜裡一直喧鬧到半夜,狄青忽然說自己得病了,於是回房間休息,卻讓大家繼續喝酒。到了天明,哨兵卻來報告:狄青元帥已奪取了崑崙關。
原來,這天晚上,風雨交加。狄青趁儂軍無備,率兵一舉偷渡崑崙關,從敵後分兩路掩殺過來,對儂軍陣地來往衝突,終於奠定勝局。感覺大勢已去,儂智高只能燒燬邕州城池逃走,狄青率兵追擊50裡,斬首數千級,生擒500餘人。這場遷延逾年的戰事,不到一個月就被狄青平息了。
“我少一進士及第耳”
然而,平定儂智高之亂,既是狄青人生的巔峰,也是一代名將悲劇的開始。宋軍班師回朝後,朝廷自然要論功行賞。由於狄青本身就是樞密副使,已經是官位顯赫,為表彰狄青此次平亂的功勞,宋仁宗便要提拔其為樞密使。
誰知,激烈反對這個主意的,恰恰是當初全力支援狄青出兵征討儂智高且為之免去掣肘的宰相龐籍。此人“變臉”的理由也很簡單,宋太祖手下的大將曹彬縱有滅南唐擒李煜的大功,也並未馬上因此得到樞密使的官位,而只是“賜錢二十萬緡而已”。仁宗一聽,只得作罷。
按說此事就這樣了結了。誰知參知政事梁適為狄青力爭。這倒不是他仗義執言,而只是在為自己考慮。狄青若是當了樞密使,雖目前官位比梁適高,但相位有缺,武臣是遞補不上去的,能升遷拜相的只能是梁參政本人了。在他的勸說下,仁宗又改了主意,提升狄青為樞密使。這的確是殊榮。因為在宋仁宗一朝,共有29人曾擔任樞密使,而狄青是唯一一位由行伍起家的武將升任樞密使的。
此番上位樞密使,又有與梁適合謀結黨營私之嫌,令狄青就此竟變得為整個士大夫陣營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