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業皆有聖人,如“文聖”孔子、“武聖”關公、“商聖”范蠡、“詩聖”杜甫、“酒聖”杜康等。說到飲茶,自然也有“茶聖”。茶聖者,唐復州竟陵郡人(今湖北天門)陸羽也。
襁褓中的陸羽為父母棄在水邊,卻有緣被龍蓋寺的智積和尚在看到,抱回寺院,收養長大。
智積和尚是一代高僧,唐代宗曾召請他入宮講法。智積和尚喜歡坐禪,也喜歡喝茶。
不難推測,陸羽從小在禪師身邊長大,很早就接觸到茶了。
寺院的晨鐘暮鼓,或許讓長大成人的陸羽感覺到了枯燥。十一二歲時,他不辭而別,離開龍蓋寺,四處流浪。
寓居常州、丹陽時,陸羽與名僧皎然多有往來。皎然還曾特意前來拜訪他,尋其未遇,留詩《往丹陽尋陸處士不遇》一首:遠客殊未歸,我來幾惆悵。叩關一日不見人,繞屋寒花笑相向。寒花寂寂遍荒阡,柳色蕭蕭愁暮蟬。行人無數不相識,獨立雲陽古驛邊。鳳翅山中思本寺,魚竿村口望歸船。歸船不見見寒煙,離心遠水共悠然。他日相期那可定,閒僧著處即經年。
公元764年,“安史之亂”平定,陸羽鑄造日用煮茶風爐時,專門鑄了“聖唐來胡明年造”等字樣,為大唐平定安史之亂做了旁證。 二十五歲的陸羽浪跡到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是中國著名茶區之一。在這裡,陸羽結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三年後,我國第一部茶學專著、也是中國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初稿)問世。那一年,陸羽二十八歲。
後來,在湖州刺史顏真卿(書法家)、茶人常伯熊等人幫助下,陸羽蒐集歷代茶事,對《茶經》進行修訂。
公元780年,《茶經》定稿。從初稿到定稿,歷時十幾年。因為這部書,晚唐之際,陸羽逝世後,被人們尊為“茶聖”。
在世時,“茶聖”陸羽因相貌醜陋,衣著隨意而為人輕視。事見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臨淮縣館。或言伯熊善煮茶者,李公請為之。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茶熟,李公為飲兩杯而止。即到江外,又言鴻漸能茶者,李公復請為之。鴻漸身被野服,隨茶具而入。即坐,教攤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畢,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鴻漸遊江介,通狎勝流,乃此羞愧,復著《毀茶論》。” ——煎茶博士,在唐代就是茶店跑堂的,為客戶煮茶、奉茶之人。
幸而《毀茶論》,未傳能世,否則,立之破之,真教天下茶人無所適從也!
唐衢州刺史趙璘,其外祖父與陸羽交情至深。趙璘在《因話錄》中記載,陸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為其像、置於煬器之間,雲宜茶足利”。
茶家為陸羽造像,本是出於尊重,然而,在唐李肇所撰的《國史補》中,卻記錄下了一則“陸羽之厄”。
其文曰:“羽有文學,恥一物不盡其妙,茶術尤著。鞏縣陶者多為瓷偶人,號陸鴻漸,買數十茶器得一鴻漸,市人沽茗不利,輒灌注之。”供奉陸羽像,貌似出於尊重,若鬻茶不利之際,則用煮開的茶水澆他,這哪裡是尊重,分明是報復!
茶聖若有知,此時此刻,該哭呢,該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