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夫的大口才

[ 歷史故事 ]

公元前209年,武臣在邯鄲自立為趙王。為了擴大地盤,他派韓廣攻取燕地。韓廣不負所望,所向披靡,可還沒等武臣擺酒慶賀,就傳來了不幸的訊息,韓廣也像他一樣自立為燕王了。武臣大怒,率部將張耳、陳餘討伐韓廣,趙、燕兩國大隊人馬陳兵邊境,準備兵戎相見。

有一天,武臣心血來潮,化裝成百姓的模樣潛入燕地,想一探虛實,卻一下被燕軍認出,抓了起來。

張耳、陳餘聞訊大吃一驚,急忙派出能言善辯之士請求釋放趙王,願以重金酬謝。韓廣以為奇貨可居,便獅子大開口說:“讓趙王回去可以,但需以趙國一半城池相謝。”這個條件張耳、陳餘怎麼有權答應。

就在張耳和陳餘愁眉不展、束手無策時,他們忽然聽到稟報,趙王回來了。兩個人急忙出營檢視,果然,一個士卒駕著一輛馬車停在營外,車上坐的正是趙王。

原來,立下救駕大功的不是別人,正是這個駕車計程車卒。他本是軍營裡的小夥夫,聽說了趙王的事,他對同宿舍的夥伴說:“我要是替張耳、陳餘去遊說燕王,一定能和趙王一同坐著馬車回來。”同伴嗤之以鼻:“張耳、陳餘二位將軍,你能有什麼辦法救出趙王?”小夥夫笑道:“那就等著瞧!”說完,他竟真的隻身前往燕軍大營。

小夥夫被帶去見燕軍的將領,燕將打量著小夥夫,神色裡頗為疑惑。小夥夫絲毫沒有怯場,直接以疑問句開始了這場對話:“您知道我來幹什麼嗎?”燕將冷笑:“你不過打算救出趙王罷了!”小夥夫又問:“那您知道張耳、陳餘是什麼樣的人嗎?”燕將說:“素有賢名。”小夥夫再問:“您知道他們的意圖是什麼嗎?”燕將回答:“不過是要救他們的趙王罷了。”

小夥夫笑了,說道:“您還不瞭解這兩個人的心思啊。想當初,張耳、陳餘和趙王一起手持馬鞭,指揮軍隊,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攻克了趙地的幾十座城池。他們兩人難道不想稱王嗎?難道他們就心甘情願地做別人的臣子嗎?只是顧慮到局勢尚不穩定,他們便沒有馬上裂土封疆,自立為王,權且以武臣年長,立其為王,用以維繫趙國的民心。現在您俘虜了趙王,他們表面上是想救出趙王,實際上卻希望您趕緊把他殺了,他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瓜分趙國,自立為王了。您想想,以趙國的力量,原本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燕國,如果他們互相支援,以殺害趙王的罪名來討伐燕國,那麼,將軍您認為結局會是怎樣呢?”

燕將聽了,忙向韓廣彙報,韓廣深以為然,隨即下令:“給趙王備好一輛車,禮送回國!”

這個甚至連名字都未被記錄的小夥夫,卻因三寸不爛之舌在歷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他何以能做到那些辯士做不到的事呢?

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在慾望的驅使下,人們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害處的最小化。小夥夫顯然敏銳地洞察到了人的需求所在,指出了放了趙王只需要一輛馬車,而害了趙王,燕國就可能面臨滅頂之災,利益的天平哪頭重哪頭輕一目瞭然。小夥夫沒有花哨的語言,也沒有畫餅許諾,只是實話實說,直抵問題的本質,從而獲取了信任,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