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赤壁之戰,人們印象中就是一場波瀾壯闊、以少勝多的三國大決戰,其實,這並不是一場簡單的以弱勝強的故事。
赤壁之戰時,曹操廷衰敗,但是國家尚存,並未徹底大亂。他們骨子裡對皇權還是認可的,不過是想擴充自己的實力,當一方諸侯罷了。
三國初期的戰場遊戲規則是,只要投降就不會死,識時務者為俊傑,曹操打張繡,張繡投降,曹操對張繡基本上就是厚待;打袁紹,得了張合,攻荊州,劉表嚇得憂鬱而死,兒子劉琮也沒什麼主見,和蔡瑁、蒯良一商量,就投降了。
在曹操眼裡,我挾天子以令諸侯,代表的是王師,你孫權的東吳就是一個地方勢力,我大軍壓境,你學學荊州劉琮,不戰而降,對彼此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曹操甚至給孫權寫信,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意思是,我帶大隊人馬來了,你看著辦吧。
曹操這招對孫權管不管用,暫且不說,對張昭絕對管用。張昭一看,自己和對方兵力懸殊,肯定打不贏,不如早點投降,讓百姓免受戰亂之苦,保江東一時太平。
劉備呢?本來和曹操已經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他投降不投降,在曹操那裡都是必死的結局,所以劉備第一反應是逃,逃得慢了都不行。
在老一輩的眼裡,曹操基本算是穩操勝券了。
但是曹操沒有想到,他的對手不是這些老傢伙,而是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赤壁之戰時,魯肅36歲,周瑜33歲,諸葛亮27歲,而孫權只有26歲。
這些人出生時,黃巾之亂已經開始,他們見到的是群雄割據,你方唱罷我登場,風水輪流轉,誰當天子不是當,對漢室正統的概念已經很模糊。
劉備陣營的諸葛亮,小時候親眼看到過曹操的軍隊攻城略地,對百姓不管不顧,那時的他雖然年少,但心中沒準就萌發了有朝一日和曹操一戰的打算。這次機會終於來了,諸葛亮本身就有隆中對的分析,能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機會就在眼前,不容錯過。
魯肅先找到敗退的劉備,說明了孫劉聯合的想法,劉備肯定願意,畢竟自己的處境在那擺著。於是,劉備也派諸葛亮前去和孫權見面,諸葛亮見到孫權後更堅定了孫劉聯盟抗曹的決心。
其實整個赤壁之戰,最開始一戰的核心人物就是孫權,赤壁之戰本身也是一場軍事上孫權對曹操,政治上劉備對曹操的戰爭。
年輕的孫權很早就被魯肅灌輸了要當皇帝的想法,不過實力不夠一直在偽裝自己。直到曹操打來,他的心思就是對戰曹操,不過因為張昭代表的文臣投降派一直吹耳邊風,讓他有些猶豫罷了。
這時,魯肅告訴孫權,別人投降了依舊好吃好喝好官做著,但你的待遇可能就一落千丈了。這意思明擺著告訴孫權,你要投降了,做皇帝的美夢就徹底碎了。對於孫權來說,別的可以妥協,唯有當皇帝這點絕對不能妥協,畢竟一旦下了牌桌,再沒有翻盤的機會了,在牌桌上,鹿死誰手可不一定。
孫權敢於和曹操一戰的原因,除了年輕氣盛以及魯肅和諸葛亮堅定信心的勸說之外,更來自他有一位同樣年輕的三國才俊周瑜相助。
赤壁之戰之前,周瑜在三國諸侯中也算小有名氣,但最多侷限於江東地盤,而赤壁之戰後,整個三國都知道了周瑜的厲害。
周瑜知道曹操要打江東後,連夜趕回東吳,在孫權還猶豫怎麼對抗曹操的時候,周瑜立馬幫孫權分析了這一戰曹操必敗的原因。在他看來,曹軍都是北方人,不善水戰;曹軍號稱80萬,其實算上袁紹和劉表的降軍,可以投入戰鬥的不過二三十萬;曹操的背後有韓遂、馬騰,故不敢急功近利;曹操的降將降兵軍心不穩;曹操計程車兵不能適應南方的氣候,肯定要生病,不利於作戰。
綜合多種原因,在周瑜看來,和曹操對戰是一定能贏的。孫權聽後,立刻召集文武群臣,任命周瑜為東吳總司令,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事實上,透過赤壁之戰,充分證明了周瑜的分析相當到位,後世北宋滅南唐都用了兩年練水軍,何況從來沒有打過水戰的曹操。
而周瑜也不負眾望,先是佔據了赤壁南岸,這裡有連綿不絕的山岡作為屏障,易守難攻。反觀北岸的曹操,佔據的都是沼澤和窪地,行軍困難,讓登陸南岸變得萬分艱難,退一萬步說,周瑜就算不用水戰,在岸上以逸待勞,曹操都受不了。
此外,周瑜還大造輿論,給投降了曹操的荊州將領寫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曹操對你們可沒安什麼好心,劉琮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結果,曹操本來指望能夠打水戰的荊州軍隊,基本就是混日子,和周瑜僵持了一個多月,曹操自己帶來的北方軍隊因水土不服開始生病,只能撤退。
無巧不成書,曹操撤退的時候,東吳老將黃蓋又詐降放了一把火,基本把曹操這次赤壁之戰的戰船燒了個乾淨,徹底給赤壁之戰做了個了結。
經此一戰,老一代的曹操和劉備徹底看到了新生代孫權、周瑜、諸葛亮等人的魄力,一場戰爭在雙方眼裡,一個是來誘降的,一個是真玩命的。
在赤壁之戰中,曹操也許什麼錯都沒有,如果有,就是他老了。年輕一代在赤壁之戰前根本沒有想過萬一失敗了怎麼辦,他們完全按著自己的想法去和那個時代的世界放手一搏。
這就是兩代人眼中兩種不同形式的戰爭,三國年輕一代的少壯派看到的是皇權更替,老年派看到的是朝堂內鬥。一場赤壁之戰,被少壯派看準了,他們不僅贏得了戰爭,也徹底結束了群雄割據的局面,由此徹底拉開了三國鼎立的序幕,開始為歷史續寫新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