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的中蘇、中蒙交界的戰略要地,強徵上百萬勞工,修築了17處世界上最大的軍事要塞,並稱其為“東方馬其諾防線”(一戰後,法國國防部長馬其諾領導修建的一系列防禦工事,被譽為“馬其諾防線”。這些地下軍事要塞是怎樣建成的?其規模到底有多大?它最終是怎樣覆滅的?
秘密構築地下軍事要塞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本逞其一貫的侵略本性,先後於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發動對蘇聯的軍事挑釁,雖然均遭慘敗,但他們並不甘心,仍然進行周密的戰爭準備。
此後,隨著日滿共同防衛措施的提出,日本關東軍開始著手完善它在偽滿(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利用前清廢帝溥儀在東北建立了一個傀儡政權,史稱偽滿政權)的各種軍事設施,先後建成20個空軍基地,133個飛機場,200多處降落場,可配置55至60個步兵師的軍營,150所共7.5萬張床位的野戰醫院,而大量的補給基地和倉庫、糧食、彈藥、燃料等物資的總容量,可供180至200個師戰時應用。
尤其是在與蘇聯、蒙古接壤地區,日本關東軍還秘密構築了1000多公里的17處築壘地域(注:即軍事要塞)。這些築壘地域都是沿著面向蘇聯的山脈走向構築的,每一處都築有75至300多個永備工事,有的相當龐大,分上、中、下三層,其地下交通坑道蜿蜒數十公里,有的還直接通到地面部隊所集結的營地。
由於日本關東軍構築在茂密的山澗和叢林暗處,因此具有很好的隱蔽功能,即使在白天,也無法輕易發現。
這些地下軍事要塞都透過地下坑道相連。每一處都有3至7個抵抗樞紐部,每一個抵抗樞紐部又由3至6個支撐點組成。這些抵抗樞紐部和支撐點通常都構築在制高點上,相互連線,並有火力聯絡。並配備了彈藥庫和糧庫,發電站,供水系統,浴室,還有以班排為單位的兵營、會議室、醫務所、電話總機房、指揮室等等,一般都裝有現代化的暖氣裝置。
為了防禦飛機轟炸和大口徑重火炮的轟擊,各地下工事均依託山體堅硬的岩石,在山體的中部和底部挖掘,並在頂部和四周澆灌20至50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重要部位的厚度甚至達到3米。日本關東軍還根據戰鬥的需要,在這些地下工事的地表上,沿著山脈的走向,利用山坡丘陵,構築成環繞山體的戰鬥掩體和交通壕,形成具有交叉火力的戰鬥工事。
這些地面工事與地下工事之間有通道、觀測所、射擊孔和通訊聯絡設施,使地上地下的軍事設施連為一體。另外,在進入地下的每一個入口處都築有厚度1至3米不等的鋼筋混凝土碉堡,這些碉堡有明有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