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裙帶論英雄

[ 歷史故事 ]

裙帶是女子衣服的配飾,不是主要的衣著,但是附於裙裳之上仍然有著重要作用,既實用又美觀,所以人們便用裙帶來喻指女子的親屬,這些親屬因為女子的姻親關係獲得一定的好處。根據宋代趙升的考證,宋代專門有一類人透過做親王的女婿獲得一定的官職,民間戲稱之為“裙帶頭官”。其實,不僅僅是“裙帶頭官”,宋代因為姻親關係而得利的還有不少,北宋的蔡卞就是一位。蔡卞是蔡京的弟弟、王安石的女婿,王安石的次女嫁給蔡卞,成為蔡卞的七夫人。根據周煇《清波雜誌》的記載,七夫人頗知詩書,寫就一手好詩詞,於政事亦能有所見地,蔡卞每當有政事需要議論之時,必定要事先徵求七夫人的意見,等到第二天上朝議政,蔡卞將事先與七夫人商定的意見宣之於外。時間一長,朝中大臣對此皆有意見,說原來他們每日裡要執行的決議,都是七夫人餘下的唾液。後來蔡卞官拜右相,於家中大擺筵席,還請了戲班子熱鬧熱鬧。沒想到,其中有一個伶人在演唱過程中唱道,蔡卞之所以能夠官拜右相,都是因為沾了七夫人的光,言外之意,蔡卞能夠登上右相之位,乃是王安石的功勞。伶人的戲言,一時間傳為笑談,實際上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中所想。

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王安石也確實推薦過蔡卞,這些都不假,這些都是伶人戲言的由來,但在蔡卞為相一事上,還需要進一步考察。蔡卞本身是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的進士,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精通詩書禮儀,為官之初亦能做到愛民如子。蔡卞在任江陰縣主簿時因同情百姓的才能,而不僅僅因為他是自己的女婿,不僅僅是裙帶關係的原因。

裙帶關係,可以為人的升遷提供一個綠色通道,走過通道之後,如何行事,就得看個人的自律了。與楊國忠發跡極為相似的是漢代衛子夫的弟弟衛青。他們都是外戚,自己的姐妹都極受皇上寵幸,一家人也連帶受益。當時民間因為這種情況亦有相似的歌謠流傳:“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但是,衛青在裙帶關係下沒有喪失理性,而是一直自律自守,成為人臣之楷模。

在征討匈奴、揚威大漠的歷程中,漢武帝以“英雄不問出處”擢升的衛青成為重要功臣,他七出邊塞,打擊了匈奴的囂張氣焰。但歷代對衛青的評價可謂褒貶參半,褒者言衛青的卓越戰功、低調行事,貶者則主要是從他的裙帶關係說起。那麼,真實的衛青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衛青發跡前的個人簡歷。

衛青,男,西漢平陽縣人,私生子,父親叫鄭季,是縣中小吏,母親是平陽侯的小妾衛媼,兩人私通而生衛青。

家庭關係:無溫暖。作為私生子的衛青小時候從平陽侯府回到父親鄭季家裡,父親讓他牧羊。鄭季前妻生的兒子們都把他當作奴僕來使喚,不把他當兄弟看待。

工作經歷:平陽侯家騎兵,跟隨平陽公主;建章宮職員。

發跡預兆:衛青有一次曾經跟隨別人到甘泉宮,有個脖子上戴著鐵枷的犯人見到衛青之後,仔細打量了他一番,然後意味深長地說:這人是貴人之相,將來必定能當大官,位至侯爵!衛青聽後,頗覺驚訝,淺淺一笑說:我是奴僕生的孩子,這一生只要是能不挨打受罵就心滿意足了,又怎麼可能封侯呢!

衛青從小受盡折磨,突然之間貴極人臣,面對滄海桑田的變化,他沒有樂昏頭腦,而是懷著感恩之心為漢武帝盡忠。他多次出兵匈奴,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屢立戰功。元光五年(前130),衛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元朔元年(前128)秋,衛青為車騎將軍,出雁門,斬首匈奴數千人;元朔二年(前127),衛青兵指隴西,捕獲數千人,畜數十萬,迫使白羊王、樓煩王逃走,遂以河南地為朔方郡;元朔五年(前124)春,衛青將三萬騎,出高闕,得右賢裨王十餘人,眾男女萬五千餘人,畜數千百萬;元朔六年(前123)春,衛青出定襄擊匈奴,斬首萬餘人;元狩四年(前119)春,擊匈奴單于,捕斬首虜萬餘級,得匈奴積粟食軍,等等。他一生所得的長平侯、平陵侯、岸頭侯、宜春侯等封號,都是在征戰有功的情況下漢武帝對他的賞賜。

《資治通鑑·漢紀十》中有記載:“青雖出於奴虜,然善騎射,才力絕人;遇士大夫以禮,與士卒有恩,眾樂為用,有將帥才,故每出輒有功。”衛青雖然出身低微,本為奴僕,但騎術箭藝高超,才力過人;對士大夫以禮相待,對待士卒有恩情,故而大家都樂於為其所用,加之衛青本人又有將帥之才,所以每次出征作戰都能建立功勳。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