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是西晉皇族為了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嚴重內亂,先後有皇后、外戚、太子、宗王、士族、寒門等不同勢力參與其中。可以說,這場除了皇帝,西晉幾乎全部上層實力派參與其中的內亂,把西晉王朝的元氣消耗殆盡。
“八王之亂”往往被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元康元年(291)三月到六月之間發生的,由賈南風主導,由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參與的“賈南風奪權事件”;第二個階段則是元康九年(299)到光熙元年(306)之間,由賈南風誣陷太子引發,由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參加的“六王奪權事件”。
賈南風奪權事件,本質上是皇后賈南風利用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等宗室成員及滿朝勳貴對於外戚楊駿與楊太后掌權的不滿,幹掉外戚楊駿、重臣衛瓘,並進一步藉機殺掉司馬亮與司馬瑋的奪權事件。在短短3個月間,賈南風把晉武帝司馬炎原本設計的託孤輔政格局徹底掀翻,從而獲得了長達9年的賈后專政期。西晉政權從司馬氏宗室、外戚楊氏、外戚賈氏共同執掌的格局變作了外戚賈氏與司馬氏宗室共同主導的局面。
在291年至299年之間的西晉,尚且還能在賈氏兄弟、能臣張華、裴頠的支援下,獲得一個比較穩定的運作,賈南風奪權事件本身也並未對西晉政治與社會造成太大的衝擊。甚至可以說,291年的賈南風奪權,遠遠比不上後來的“六王奪權”,而在291年就已經被賈南風當作工具人一般棄如敝屣的汝南王司馬亮與楚王司馬瑋,在製造亂局爛攤子方面也遠遠比不上後面的六王。汝南王與楚王其實更像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遠非政治鬥爭的主導者。
隨著“白痴皇帝”晉惠帝的太子司馬遹逐漸成長,並獲得了西晉朝臣的擁戴,群臣都希望能夠讓太子早日參與政治,從而為西晉王朝培養一個合格的皇位接班人。然而,太子司馬遹並非皇后賈南風親生,在“母以子貴”的中國古代社會,司馬遹地位的上升,只會逐漸威脅到沒有子嗣的賈南風。
對權力的貪戀,導致賈南風根本無法容忍太子獲得更高“人望”,她感到了迫切的危機。元康九年(299)十二月,賈南風用皇帝身體不適的藉口將太子誘入宮中,派侍女用醉棗令太子醉到無法辨別自己的行為,再由時任黃門侍郎的西晉著名美男子潘岳模仿太子平時的口氣,撰寫一個咒罵皇帝皇后的草稿,讓迷亂中的太子照著手抄了一遍,由此獲得了太子大逆不道的“罪證”,並進一步囚禁、殺害了太子司馬遹。
太子是中國古代皇權政治中,在政治身份上僅次於皇帝的位置,這個位置甚至被中國古代官僚譽為“國本”,它象徵了一個王朝與皇權的未來,是封建王朝皇權政治運作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皇權備份”,也是眾多官僚進行政治投機的“利益所繫”。太子司馬遹的被誣陷、被囚禁、被殺害,而且施害人竟然還是當朝皇后,一下子引發了西晉皇室與西晉朝臣的極度不滿。
“白痴皇帝”的不作為,“酷烈皇后”的亂作為,極度的“德不配位”,使得這對當朝帝后的執政合理性受到嚴重衝擊。西晉宗王之中,出了一個代表——趙王司馬倫,他不僅捕殺了賈南風,而且還在執政之後,廢黜了晉惠帝司馬衷,自己當起了皇帝,本身其實也可以視為一種對司馬衷、賈南風這對帝后的徹底不滿。
趙王司馬倫在掌權過程中,任用親信、排除異己,並且按照董卓、曹操、司馬懿父子篡奪東漢、曹魏皇權的路數,自領侍中、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加九錫,殺害淮南王司馬允,逼迫晉惠帝司馬衷禪位,自己當起了皇帝,這就又一次引發了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的不滿。
坐鎮許昌的齊王司馬冏,聯合坐鎮長安的河間王司馬顒、坐鎮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發動“三王起兵”,這就使得西晉王朝的宮廷權力鬥爭,逐漸向中央與地方軍事鬥爭的態勢轉化,矛盾、動盪徹底從洛陽的宮廷之中擴大到整個北方。
隨後,短短三四年之間,西晉王朝的中央政權先後發生三次重大變動。在此過程中,河間王司馬顒與成都王司馬穎也一直坐鎮長安、鄴城,這兩座城市也是整個魏晉南北朝400年間,除洛陽外最重要的兩大重鎮。河間、成都二王各自依託西晉王朝的西部軍力與北部軍力,與身處洛陽的齊、長沙、東海三王形成三分角逐之勢,洛陽的宮廷政變與關中、河北的準割據勢力相互影響,最終在數次動輒數萬人參戰的北方軍事鬥爭過程中,生生把西晉王朝的軍事力量內耗得一乾二淨。
306年,起初並未掌握多大政治、軍事優勢的東海王司馬越,利用自身與琅琊王氏為核心計程車族關係網,以及剛剛崛起的鮮卑軍力,最終戰勝了成都王司馬穎與河間王司馬顒,獲取了“八王之亂”的最終勝利。
但司馬越的勝利是極度慘淡的。短短几年間,不僅西晉宗室成員、士大夫階層構成的統治集團受到了嚴重消耗,而且西晉王朝在北方的軍事實力也出現了空洞,以至於不得不在亂局後期借用匈奴與鮮卑的軍事力量來打擊政敵。剛在漢末三國亂世中受到重創的北方社會,也再度受到暴擊傷害,這就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創造了條件。
縱觀八王之亂全程,我們會發現,像賈后南風、趙王倫、齊王冏、東海王越、成都王穎、河間王顒這樣“貪戀權位、迷戀上位”的野心家,在中央高層與地方要害的接連出現,使得原本剛剛在亂前20年取得統一局面的西晉政權迅速淪落,本來還是可能迎來新興局面的西晉,也就此躋身中國古代歷史中的短命王朝行列。
接連出現的野心家,在短短六七年間,就能把西晉王朝的問題極端放大,皇權政治下的政治底線,也被不斷挑戰。身處關鍵位置的掌權者在權力慾中迷亂,政治底線被野心家衝擊得千瘡百孔,國家體制中的種種弊病得不到及時解決,剛剛建立半個世紀的西晉政權,自然只得積重難返了。
說到底,八王之亂,是人心之亂,是當權者的人心亂了,是被統治的老百姓人心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