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44年在山東嘉祥縣參加戰時郵局當交通員的,雖然過去了幾十年,但許多對敵鬥爭的場景卻經常在腦海裡浮現,歷歷在目。
1946年6月,蔣介石調集20多個師計30餘萬人,向我中原解放區發起了突然襲擊,從此,內戰全面展開。在敵人大兵壓境的情況下,根據新的形勢,7月下旬,冀魯豫交通(郵政)七分局和所屬濟寧、濟北、汶上、南旺、東平、嘉祥、崑山7個縣交通(郵政)局分別再次轉為戰時郵局(簡稱“戰郵局”),擔負前線與後方、軍隊與地方的通訊聯絡。隨著形勢的發展,戰郵局在郵路的各條幹線上普遍增加了班次,並向野戰軍軍郵局和軍郵站派出了配有馬匹和腳踏車的交通員,他們實行雙重領導。我們主要負責報紙、檔案信函、宣傳品和通訊稿件的傳送,並保證隨到隨發。我當時在嘉祥戰郵局負責收發工作和行政事務管理,還兼任炊事員。
國民黨軍隊在8月隴海戰役、9月定陶戰役中吃了虧後,加強了對我解放區的進攻。我冀魯豫野戰部隊撤到黃河北休整之時,根據上級指示,戰郵局不能隨著後撤,要在當地堅持鬥爭,以保證軍地機關的聯絡暢通。10月上旬鉅野戰役結束後,國民黨新五軍等主力部隊即向東嘉祥方向壓過來,我們嘉祥局才於10月18日從嘉祥縣城撤出,開始與敵人周旋。
一開始,我們戰郵局的十幾個同志隨縣委機關先撤到城北王橋、楊屯一帶,待縣直機關、縣大隊和幾個區的幹部、區中隊、武工隊匯齊後,將全部黨政軍人員分成兩個梯隊先後行動。我們出發後,剛到長溝(今屬任城區),敵人就壓了上來,我們只好改向北撤,最後在濟嘉邊境的長坦紙坊宿營。
1947年初,蔣介石放棄了全面進攻,開始向陝甘寧和山東兩個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我軍主力和黨政機關已撤至黃河以北,我們戰郵局的部分同志也隨軍撤到黃河北進行輪流休整。為了恢復中斷了的交通線,保持交通線的暢通,縣委決定組織精幹力量向敵後嘉祥回插,重建、恢復交通線,交通(戰郵)局抽出我和李漢哲、狄建彪、孟凡舉、谷志友、老田等6位同志,再次返回敵後。
敵我雙方犬牙交錯,我們6人過黃河以後,插到了南旺地區以南的一個村子。拂曉時分剛要進村,卻和敵人走了個頂頭。由於情況不明,就且戰且退。其間孟凡舉斷後時被敵人追上抓住了皮腰帶,為了護著郵件,情急之下他使勁掙脫,在撕扯、掙脫中連匣子槍也丟了。
由於天還沒有完全亮,敵人也沒敢遠追,我們也跑散了。最後狄建彪等3人跑到了狄建彪家所在的狄樓村。我和李漢哲、谷志友到了狄莊村。天亮後,我們在村幹部的安排下,分散到幾個“堡壘戶”家找地方分別藏起來,並強調不論哪一個萬一被抓住,都不許說出其他同志的情況。天快黑時,房東把我們叫出來,然後找到狄建彪等3人,當晚統一了認識,繼續向西南方向找組織。我們又緊走了一夜,第二天,透過情報站和嘉祥留守縣委接上了頭。
1947年8月7日,魯西南地區的晉冀魯豫主力4個縱隊分三路秘密南下,實施千里挺進大別山。國民黨主力部隊新5軍等開進魯西南,開始了向濟寧地區的瘋狂進攻,進行拉網式“掃蕩”,我們戰郵局仍然不能撤走,在當地堅持與敵人周旋。
8月中旬,我們和濟寧縣的同志一起從嘉祥向西撤到了鉅野西北的漢石橋,經鉅野縣長王紹一介紹情況後,一起向巨南轉移。陰曆七月初七那天,風雨交加,我們行軍時幾乎睜不開眼張不開嘴。因為大多數同志的油布要包檔案,沒有雨具,身上都淋透了。我們冒雨向南走了一天,天黑又隨部隊再向單東轉移,天亮時分到達終興集附近的一個小村莊。我們經過十幾天的周旋,途經7個縣的奔波,終於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由於淋了大雨,我開始拉肚子,一天要拉好多次,拉一次,隊伍就撇下我老遠,剛攆上隊伍又該拉了,幾天下來,我連走路的勁兒都沒了,人也瘦得變了形。
1947年11月30日,冀魯豫郵政七分局為我記一等甲級功一次,由評功委員會主任、局長馬賽簽發功勞證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