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並非生來就是後世流傳畫像上的那個長鬍子老人,他也從青年時代走來。
並不幸福
照當下的某些觀念,孔子的原生家庭很成問題,屬於高開低走型別。他祖上本是宋國王室,後家道中落遷至魯國。
不幸的是,孔子3歲時,父親去世。母親顏徵在為躲避與施氏的複雜家庭矛盾,帶著3歲的孔子離開鄉間老家,搬到魯國國都曲阜城內的闕里居住。
雖然是單親家庭,但母親盡力用勤勞的雙手給幼年的孔子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根據孔子的天性因材施教。
在當時的政治文化階層的重要標誌。據清人鄭環《孔子世家考》,顏徵在觀察到兒子在禮儀學習方面的興趣和天賦,就“豫市禮器,以供嬉戲”,用節省下來的錢財為孔子購買標準制式的禮器,讓他學習禮儀制度,使之成為將來擺脫家庭地位下跌頹勢、重返貴族階層的階梯。
被權貴當眾羞辱
孔子與母親相依為命10多年後,更大的打擊來了。孔子十六七歲時,母親顏徵在因操勞過度,在30多歲的盛年與世長辭。
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母親去世不久,當時魯國權勢最大的貴族季孫氏,大開宴席“饗士”,請“士”及以上的所有貴族赴宴參會。孔子雖然當時還在為母親“要絰”戴孝,喪服未除,但考慮到自己作為聞名於諸侯的武士叔梁紇之子,有資格參加這次魯國貴族聚會,且有可能在聚會上重振孔家家聲,就欣然“與往”。
不料還沒見到季孫氏,孔子就被季氏家臣陽虎在季家門口攔下。陽虎頤指氣使,極為傲慢地呵斥孔子,“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季家今天是宴請貴族名流,並不是要請你孔子。陽虎此話,等於是代表季家將孔子開除出貴族行列。孔子連最低等的“士”的資格都不被承認,“由是退”,轉身離開季氏家門。
陽虎的傲慢殺不死孔子,反而讓他變得更加強大。重振家聲的使命在前方召喚,而眼下最緊要的是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