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沒的宋朝名相龐籍

[ 歷史故事 ]

龐籍,字醇之,單州成武(今山東菏澤成武縣)人,28歲考上進士,官至宰相。龐籍精通律令,擅長政事,執法嚴明,為人公正,曾出將入相,率軍抵抗西夏,成為那個時代少有的能臣幹吏。

龐籍剛剛入朝任職,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政治敏銳性和洞察力,而且敢於言事,不畏權幸。當時,樞密院作為最高軍事機關,掌天下兵馬,卻將“帶甲馬”這種重要軍事物資任由宦官楊懷敏私借和使用,時任群牧判官的龐籍,立即上書仁宗,對樞密院“以國馬假臣下”的違規行為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垂簾聽政的劉太后去世前,遺詔安排仁宗養母楊太后繼續垂簾聽政,龐籍時任殿中侍御史,認為仁宗早已年過二十,論才德和能力,足可將這個國家治理好,因此上書請求將垂簾儀制盡行撤掉並燒燬,停止一國二主這種非正常的制度安排。仁宗親政後,他又上書說:“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願採公論,毋令出於執政。”建議仁宗事必躬親,不要偏聽偏信,防止奸臣誤國。

龐籍任開封府判官,仁宗寵幸的尚美人“後宮干政”,派內侍傳話開封府,告諭免除工人市稅。龐籍上書說:還從沒出現過美人給州府下令的怪事,這違反了制度,當杖罰內侍。龐籍雖剛剛入仕,但敢於批評,又能批評到點子上,深得同僚敬佩,御史中丞孔道輔由衷讚道:言事官多觀望宰相旨意,獨龐籍不察言觀色,真乃天子御史!

龐籍對國家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對外禦敵,抗擊西夏。寶元元年(1038),党項族首領李元昊自立為帝,國號“大夏”,與宋朝分庭抗禮,多次率兵攻打宋朝。國家危難之際,龐籍出任陝西體量安撫使、知延州,兼鄜延路馬步軍都部署、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與韓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范仲淹(知慶州)等儒將一起,分任各路馬步軍都部署和經略安撫招討使,共同構築起對付西夏的防禦體系。

之前不久,宋朝反攻西夏作戰,曾因為輕敵冒進等原因,先後在“三川口之戰”和“好水川之戰”中慘敗,朝廷只好由戰轉為守,以招撫為主,作戰為輔。西夏兵善騎射,勇悍而兇殘,侵略宋朝常常採取燒殺搶掠的手段,搶奪財物,擄掠人口,毀壞設施,焚燒房屋,所過之地,皆成廢墟。

龐籍到任後,修葺治理,安撫流民,加強軍備,穩定地方。金明縣(今延安市安寨區)西北橋子谷,為西夏出入宋境搶掠的狹窄通道,龐籍派部將狄青率領萬人,在橋子谷的旁邊修築招安砦,一方面招募百姓在此耕種,保證守軍的供給,另一方面派兵堅守,防止西夏長驅直入。打好基礎之後,又命令部將周美攻取被西夏佔領的承平砦,命王信修築龍安砦,收復了大量失地,並修築城池十一座,讓因戰亂離家的百姓迴歸家園,打擊了西夏的侵略,保衛了邊疆。李元昊見宋朝防禦嚴密,遂一度放棄侵略,轉而臣服於宋。龐籍因功受到表彰,被仁宗調回京城,提拔重用為樞密副使,不久轉任參知政事、樞密使,後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拜為宰相。

皇佑四年(1052),廣西首領儂智高反叛宋朝,迅速攻佔了邕州(今廣西南寧),包圍了廣州,嶺南之地,岌岌可危。朝廷多次派將經略廣西,但由於用人不當,多次失敗。仁宗隨後命狄青為宣撫使,掛帥南征。諫官韓絳上書,以“武將不宜專任”為由,建議派遣文臣隨軍監督,防止獨斷。為此,仁宗找來龐籍商量。狄青是龐籍在西北前線培養出來的重要將領,龐籍既知其為人,又洞悉其能力,故對仁宗力諫道:狄青起行伍,熟知兵法,經驗豐富,戰功卓越,若以文臣為副,隨軍監督,則號令不專,不如不遣。龐籍一番忠直之言,讓仁宗吃了定心丸,不但未派文臣監督掣肘,而且還要求嶺南軍隊皆受狄青節制。狄青到達廣西,軍紀嚴明,號令如山,放開手腳與叛軍鬥智鬥勇,最終在崑崙關一役中完敗儂智高,平定了叛亂。當捷書傳來,仁宗對龐籍感嘆道:狄青之所以能順利平叛,有你龐籍一份大功勞啊!

龐籍後來因為開封府一個案子被御史彈劾罷相。罷相之後,仁宗向他諮詢繼任人選,說文彥博、富弼二人如何。龐籍答以“不二人選”,並告誡仁宗說:既然用了他們,就不要疑慮,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否則會成為朝廷之憂。隨後,龐籍以觀文殿大學士,拜昭德軍節度使、知幷州,後來以太子太保致仕,封潁國公。嘉佑八年(1063),龐籍因病去世,享年76歲。

龐籍一生,出將入相,貢獻卓越,在朝言事,鐵骨錚錚,號令軍士,紀律嚴明,不但護國竭力,而且唯才是舉,培養了狄青和司馬光等名將名臣,就其能力和作為來說,堪稱名相。司馬光曾以《和始平公郡齋偶書》一詩評價恩師道:“文武從容兩有餘,公板將幕往來居。已安四海如三傑,欲散千金比二疏。今日監邊親跪轂,他年入殿賜乘車。武侯暫為蒼生起,長憶隆中臥舊廬。”將龐籍喻為諸葛亮這樣的定國安邦之臣,確是實至名歸。

龐籍的名相之名為何會被歷史故事需要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