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與齊家

[ 歷史故事 ]

楚地人陸賈,以門客的身份追隨劉邦平定天下,能言善辯,口才極佳,經常出使於諸侯之間。他先後兩次出使南越,遊說南越王趙佗去掉帝號,向漢稱臣,不得僭越;勸說劉邦逆取順守,文武並用;劉氏政權岌岌可危之時,以“天下安,注意相;天下亂,注意將”勸說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將相和”,最終剷除諸呂。

陸賈平日裡常常向漢高祖進言,開頭老是“《書》曰《詩》雲”什麼的,喜歡引經據典。說多了,劉邦煩了,就犯了流氓脾氣,破口大罵:你爹我是騎著馬打下來的天下,哪用得著《詩經》《尚書》這些破玩意兒。陸賈不卑不亢,反問道:馬上得天下,就能馬上治天下嗎?商湯、周武王都是武力奪取天下,卻以文教來治理,文武並用。吳王夫差、晉國智伯都是一味崇尚武力的典範,結果呢,尚武而亡。要是秦始皇一統後效法先賢施行仁政,那麼這天下還是陛下您的嗎?高祖聽後,先是不悅,無言以對,繼而慚愧,命陸賈總結秦亡漢興的事蹟、稽查古今成敗的道理。他每寫成一篇上奏,劉邦都大加讚賞,周圍的人也驚歎不已,後來這些上書集結到一起,成為一書,名字叫《新語》。

劉邦討厭儒生,他曾經罵過酈食其“豎儒”,也曾經拿著儒生的帽子當尿盆。他不喜歡儒生的事情是天下之共識,陸賈自然也曉得,但他還是向劉邦言說儒家之道,他懂得把握時機。當劉邦熱衷於以武力治理天下的時候,談古論今、引經據典的儒生是不入他的法眼的,也可以不入他法眼。然而,一個質木少文、缺乏歷史政治的轉型?怎麼可能實現國運昌盛?陸賈以《詩經》《尚書》勸說高祖革除馬上之習,名為追溯歷史,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實為漢家長治久安深謀遠圖。

陸賈之後,繼續關注秦亡漢興的還有賈山、賈誼等。漢代從質木少文到文武並用轉化的過程中,陸賈是第一人,具有首創之功。

陸賈以一言確立治國方針,在漢初朝廷中擁有很高的地位,他病退後的生活也相當優哉遊哉。

呂后擅權時期,陸賈估計自己沒有足夠力量抗爭,乾脆辦了“病退”,選擇田地肥美的好畤(今陝西乾縣)這個地方安家。陸賈將自己出使南越所得的財貨變賣之後得到千金,作為自己的安家費,只不過這些安家費不是用來置辦房產,而是均分出去。

陸賈均分給兒子錢財是有條件的,他與兒子們約定:我到你們那兒,你們必須招待我人馬酒食,要完全滿足我的要求,十天換一家。我死在誰家,誰就可以得到我的寶劍、車馬、侍從。一年中,我還要到其他人家去做客,到你們家裡也不過兩三次,因此,你們也用不著因為我待時間長了而厭煩我。於是,陸賈佩帶百金寶劍,坐著“寶馬”,帶著十人樂隊,吹吹打打,載歌載舞,往來於五個兒子之家,出入於朋友之門,這就是陸賈分金的故事。漢語中“數見不鮮”這個成語就是陸賈發明出來的。

陸賈平分財產,不偏不私;自留資產,以備後事;兒子輪流坐莊,謹防數見不鮮。這一套很有意思。司馬遷、班固都說陸賈“竟以壽終”,“竟”是“最終”的意思。單看陸賈的齊家之術與治國之道,對其“壽終”就不應該覺得驚訝。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