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場抗倭敗仗

[ 歷史故事 ]

明朝何良俊的《四友齋叢說》記載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日戰鬥,以明朝軍隊大敗而留名。作者還用大量篇幅,深刻反思了這場戰鬥何以失敗的諸多原因。

1、

乙卯年,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一五五五年。

一支七十二人的日本海盜敢死隊,在杭州灣登陸之後,從浙江的嚴州、衢州,穿江西的饒州,過安徽的徽州、寧國、太平,一直殺到南京。

南京,一場惡戰。

戰鬥中,明軍的兩個把總指揮犧牲,八九百戰士陣亡,日本海盜敢死隊的七十二人竟然都完好無傷。

日本海盜撤離時,南京的十三道城門仍然緊閉,全城百姓都上城牆守衛,南京守軍各部依舊分守各城門,絲毫不敢鬆懈。

平日裡,南京城內,各位功勳將領出行則衛隊相擁,軍威森嚴,部隊士兵每月要八萬擔皇糧供應。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今天竟然被找上門來的日本七十二海盜打得落花流水,嚇得膽戰心驚。

據可靠訊息,日本海盜殺敗官兵後,當天投宿在板橋一農家。七十二人因戰鬥勞累,晚上又喝了許多酒,沉沉地睡去。這戶農家和顧彭山的太常莊相鄰,莊上的人親眼看見了這樣的狀況。此時,如果有人偵察到情況,當夜報告給政府,再派一支三四百人的隊伍包圍,完全可以將日本海盜全殲。

可惜得很,各位指揮官都不會打仗,聽說敵人來了,憤怒地匆忙應戰,打敗了,則沮喪躲避,唯恐躲得不深。勝敗乃兵家常事,而又不懂得派兵偵察,實在不知道他們用的是什麼兵法。

2、

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是早有預兆的。

甲寅年(1554),日本海盜已經對常州進行焚劫,當時就傳言他們要往南京來,京城震動恐慌。

其實,明軍的失敗並不是偶然。

從指揮上講,一個大失誤就是不會首尾呼應。

常州和南京之間,丹陽是咽喉。有人說,丹陽築堅固之城迎敵,就可以扼制他,這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敵人久攻不下,一定不敢越過丹陽攻擊南京,他們怕背後受敵。如果沒有打下丹陽城就往南京而來,那麼,南京的部隊正面迎擊他,丹陽的部隊從後面攻擊,句容還可以派出一支部隊搗其中間,日本海盜必敗無疑。同樣的道理,日本海盜如果越過嘉興而往蘇州,蘇州的部隊正面迎擊,嘉興的部隊可以從背後打他。

現實情況是,日本海盜打嘉興,嘉興竟然關閉城門,任其過去,吳江、蘇州首當其衝。嘉興以為,自己可以安然無事。這都是總督調兵無方,完全不懂軍事的表現。

3、

從一些細節上看,明軍的情報意識幾乎等於零。

張蒙溪做參贊的時候,喜歡大興土木。他修築了振武營、仙鶴營、望江樓等,花費動不動就十幾萬。然而,一旦有戰事,這些建築並不能幫助戰鬥。更為可笑的是,他們還將南京城的地圖和各個駐軍據點刻在一塊石碑上,放置在城市的顯眼處。城南十二伏,城東十二伏,城北十二伏,一目瞭然。

江荊石拓了一張這樣的地圖送何良俊。何良俊對他說:《老子》說,“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前,唐太宗徵高句麗,命令元萬頃寫檄文。元萬頃的檄文中有“不知守鴨綠之險”一句,高句麗人一看,立即派兵守衛鴨綠江,以至於唐兵不能渡江。唐太宗降了元萬頃的官。既然是“伏”,就是軍事機密,就應該神不知鬼不覺,怎麼可以刻在石碑上呢?江荊石也管理著兵事,何良俊建議他應該立即報告上級,毀掉石碑地圖。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