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鄧小平對於如何做到民富國強並無清晰的藍圖,他承認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並且一再重複這句如今已廣為人知的話。不過,他在思考如何開展工作時,確實有一個框架。
他要讓中國向世界各國的科學技術、管理傳統,它幅員遼闊,各地差異很大,而且十分貧窮。
他認識到了一些自由市場經濟學家沒有認識到的事情:單靠開放市場並不能解決問題,必須逐步建立各種制度。他要鼓勵幹部開闊視野,到各國學習成功經驗,帶回有發展前景的技術和管理方式,透過試驗來確定能在國內行之有效的辦法。他要鋪平中國與其他國家發展良好關係之路,使它們願意與中國合作。
為使這項重建工作有序進行,他認為中國共產黨是唯一能夠掌控這個過程的組織。在1978年的中國,最有經驗的領導,是那些在1950年代學習,從世界各地帶回來最好的觀念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採用這些新的做法將帶來巨大的破壞性,即使共產黨也要從根本上轉變它的目標和工作方式。
作為最高領導人,鄧小平並不認為自己的任務是提出新思想,他認為自己的職責是掌控設計和落實新體制的顛覆性的過程。他要承擔最後責任,做出正確判斷。他要挑選一個與他共事的核心班子,在引導這個體制中能夠與他分擔責任;他必須迅速建立起一套組織,使他們能夠一起有效地開展工作。他要得到有關國內真實情況和國際形勢的最佳資訊。他要給人們希望,但又不能像毛澤東在1958年那樣使人產生不切實際的預期。他要向幹部群眾說明國情,也要調整變革的步伐,使之能夠被人民接受,使國家不至於分裂。
雖然他掌握著很大權力,但他知道必須敏於觀察他的同事間的政治氣氛,畢竟他要依靠這些人去貫徹他的指示。即使制度在發生著根本改變,他仍要在就業和日常生活方面維持一定程度的穩定。簡言之,鄧小平面對的是一項苛刻的、史無前例的任務:當時還沒有哪個共產黨國家成功完成了經濟體制改革,走上持續發展的道路,更不用說這個有著10億人口、處於混亂狀態的國家。
雖然鄧小平身材矮小,但擔任最高領導人的他在房間一露面,就能展現出奪人的氣勢,自然而然地成為眾人矚目的中心。有不止一位觀察家說過,他似乎能給房間帶來電流。他在解決重大問題時專注而果斷,既有戰時軍隊司令員那種天生的沉著,又有半個世紀裡接近權力中心處理重大問題養成的自信。他經歷過官場沉浮,在妻子兒女和親密同事的支援下又東山再起,所以對自己的處境已經泰然自若。如果他不瞭解某事,他隨時樂於承認。吉米·卡特總統曾評論道,鄧小平跟蘇聯領導人不一樣,他有一種內在的自信,這使他能直奔實質問題。他從不糾纏於過去的錯誤或誰要對其負責。
他經常打橋牌,就像他打牌時的表現一樣,他只想把摸到手的牌打好。他能認識並接受權力現實,在可能的範圍內做事。
鄧小平在1978年時已74歲,但依然精力充沛,機警過人。早上起床後,他會在家裡的花園快步繞行半小時。他的辦公室就設在自己家裡。很多中國領導人同客人坐在並排的沙發上談話時都是目光直視前方,鄧小平卻喜歡轉過身來注視著與他交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