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失驕楊君失柳”,這是毛澤東懷念亡妻之作。“驕楊”指的是楊開慧。91年前的11月14日,楊開慧在長沙瀏陽門外識字嶺刑場英勇就義,年僅29歲。
是同志,是伴侶
1901年,楊開慧出生於湖南長沙縣清泰鄉板倉(今開慧鎮開慧村),父親楊昌濟是一位思想進步的學者、教育家。1913年,楊昌濟到湖南省立第一師範教書,楊開慧隨父親遷往長沙,並在那裡認識毛澤東。
1918年,楊開慧一家遷至北京生活。這年9月,毛澤東也來到了北京。兩人有了更多的接觸,並開始相愛。
1920年初,楊昌濟不幸病逝,楊開慧回到湖南長沙。同年8月,毛澤東在長沙成立文化書社,楊開慧予以資助並參與書社活動。
1920年冬,楊開慧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湖南第一批團員。就在這時,她和毛澤東在長沙舉行了簡樸的婚禮,結為革命伴侶。
楊開慧不僅是毛澤東早年革命活動的伴侶,也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女黨員之一。
1922年,楊開慧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毛澤東在湖南建立了中共湘區委員會,任區委書記,楊開慧負責區委的機要和交通聯絡工作,身兼秘書、機要、文印、聯絡、總務等多個職務,成為毛澤東的得力助手。
1923年4月,毛澤東到上海黨中央工作。楊開慧帶著毛岸英和毛岸青也來到上海,協助毛澤東開展工作。
1925年2月,楊開慧隨毛澤東回到韶山開展農民運動,協助毛澤東創辦農民夜校並擔任教員。同年12月,楊開慧離開韶山轉往廣州,協助毛澤東收集、整理資料,編寫文稿,負責聯絡工作。
毛澤東心中永遠的柔軟
在武漢都府堤路上,依次坐落著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毛澤東同志舊居等紅色遺址。毛澤東同志舊居原門牌號為武昌都府堤41號。
1926年11月,毛澤東到武漢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不久,楊開慧和母親帶著兒子岸英和岸青也到來了。為了革命,毛澤東經常東奔西走,與家人聚少離多。沒想到,他們一家竟然在這裡團聚了八個月。也因此,都府堤41號成為毛澤東心中永遠的柔軟。
1927年初,毛澤東對湖南農民運動進行考察,楊開慧則把大量的調查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工整地抄寫下來。
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按照黨的八七會議指示,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楊開慧帶著3個孩子回到長沙板倉開展地下鬥爭。
託孤信時隔多年重見天日
當時全國都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1929年3月7日,她在湖南《國民日報》上看到朱德妻子伍若蘭被反動派殺害後在長沙掛頭示眾的報道,深知兇殘的敵人也決不會放過她。險惡的環境中,毛澤東無法與她通訊,她把與毛澤東聯絡上的唯一希望寄託在堂弟楊開明身上。
1929年3月,楊開慧從親戚那裡得知楊開明到上海的訊息,立即提筆給他寫信。寫這封信時,她已經有一年多沒有毛澤東的音訊了。
信中,她表現出不同於一般女子的堅定和勇敢,“說到死,我並不懼怕”,但與此同時,她也掛念自己的3個孩子。這時候岸英7歲,岸青6歲,最小的岸龍才2歲。信中,她希望3個幼兒能得到叔父和舅父楊開明各方面的愛護,讓他們“在溫暖的春天裡自然生長”。
由於形勢極為險惡,楊開慧收信和寄信都有被敵人發現的危險,她寫好這封“遺囑樣的信”只好先藏匿在家中老宅的牆縫中。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信還沒有發出去,堂弟楊開明就犧牲了。這封信直到1982年重新整修楊開慧故居時,才被人們發現。而那時楊開慧已犧牲52年,毛澤東也已離世6年。
寧死也不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係
時局動盪,不幸在1930年10月24日降臨了。這天清晨,國民黨“清鄉”團將板倉屋場團團圍住,楊開慧在家中被捕。
十幾天裡,楊開慧經歷五次提審,受盡折磨。敵人逼問毛澤東的去向,要她公開宣佈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係。楊開慧堅定地說:“犧牲我小,成功我大”,“要我和毛澤東脫離夫妻關係,除非海枯石爛!”
1930年11月14日,秋風肅殺。這天早飯以後,清鄉司令部的“法堂”裡,荷槍實彈計程車兵面對面站立,形成了兩三尺寬的一條人巷,盡頭的大堂中央擺了一張長方條桌,上面有一箭形的“標子”,白色的紙上已寫好了“槍決女共犯楊開慧一名”10個粗黑的大字。
楊開慧仍舊面不改色地穿過“人巷”,經過近一小時的示眾,行刑隊伍出了瀏陽門,打眼一望,馬路那邊便是丘陵山地識字嶺了。自始至終一聲不吭、大義凜然的楊開慧從容地走向刑場。
槍聲響起,她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930年。這一年,楊開慧29歲。
一個多月後,噩耗傳到瑞金,毛澤東極度悲傷,他強抑內心悲痛,揮筆致函楊老夫人及楊開慧的親屬,沉痛地表示:“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1957年,毛澤東接到楊開慧的同窗好友李淑一懷念柳直荀烈士的一首詞後,當即和了一首詞《蝶戀花·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在這首詞中,毛澤東以浪漫主義的手法,與李淑一共同緬懷了自己的革命伴侶,表達了對楊開慧的無限思念和深情禮讚。
歷史華章,給世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