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家書中的信仰與力量

[ 歷史故事 ]

百年前的華夏大地滿目瘡痍,風雨飄搖。軍閥的紛爭,帝國主義的步步緊逼和侵略,使得戰亂不止,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彼時的中國湧現出一大批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仁人志士,他們為救亡圖存而抗爭,為籠罩在黑暗中的國家向何處去苦苦找尋出路。

愛國:“青年是國民之一,自然應該負救國的責任”

1921年1月,23歲的周恩來赴歐洲求學3個月後,在倫敦給表兄陳式周寫了一封信:

“弟之思想,在今日本未大定,且既來歐洲獵取學術,初入異邦,更不敢有所自恃,有所論列。主要意旨,唯在求實學以謀自立,虔心考察以求瞭解彼邦社會間者……”

在這封信裡,周恩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認識和所思所想:第一,為什麼要到歐洲去求學?他說其主旨就是為了探求解決社會問題之道,探求學問、確立信仰。第二,中國的出路在何方?

在歐洲期間,周恩來廣泛涉獵各種學說思潮,以審慎求真的態度“對於一切主義開始推求比較”。經過學習和思考,在比較了英、法、德、意、美、俄等國的發展道路後,周恩來提出,“若在吾國,則積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隨後的一年,他在學習、信奉革命思想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最終提出“當信共產主義原理”,而且畢生奉行、矢志不移。可以說,這是周恩來走上革命道路的“初心”所在,是他信仰共產主義的思想起步之處。

如同周恩來一樣,在尋求救國救民道路上,當時眾多年輕一輩皆提出,要以自身之力來改造社會,擔負責任。

1925年9月,19歲的王稼祥在即將遠赴莫斯科時給堂弟、舊日同窗王柳華寫信說:

“我們跋涉千里到外面來讀書計,去改造社會呢?”“怎樣才可以打倒帝國主義呢?我們必聯合被壓迫者,共同去革命。”“青年是國民之一,尤是國民的優秀者,自然應該負救國的責任。……我們應當負改革中國政治的責。”

王稼祥與王柳華年紀相當,兩人在家鄉的小學同窗,有手足之情。當王稼祥離家外出求學時,兩人都流下了難捨的熱淚。這封信沒有涉及家庭等內容,而是探討有關階級地位的問題,探討對國民黨的認識問題,探討作為有志青年要何去何從的問題。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王稼祥已經堅定了反對帝國主義的立場,要拯救中華民族於危難中,要在黑暗之中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與被壓迫者共同去革命,充滿了責任感和使命感。可以說,這時的王稼祥已經具備共產主義的信仰。

1921年5月,剛滿17歲的任弼時赴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在即將從上海啟程時寫信給父親任思度,表達自己報效國家的遠大理想和對家人的牽掛不捨。他在信中寫道:

“只以人生。惟禱雙親長壽康!來日當可得覽大同世界,兒在外面心亦稍安。”

這封信篇幅雖短,但感情豐富。此時的中國社會正處於大變革時期,前途茫茫。為了國家,為了理想,任弼時不得不踏上新的征程,一方面懷有尋求真理、改造中國的偉大抱負,另一方面又時刻惦記著父母與家中親人。雙重的感情,在國與家的矛盾中重合,細微之處可見偉大。

同在海外的青年聶榮臻在1922年6月3日寫信給父親聶仕光、母親唐雨衫,彙報自己在比利時勤工儉學的情況。雖身在異國,但他心中想得最多的還是國家的危亡和百姓的多艱:

“海外遊子,懸念何如?又聞川戰復起,兵自增,而匪復猖,水深火熱之家鄉!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強!無故侵佔我國土!

”熱血男兒何堪睹此?男也雖不敢雲以天下為己任,而拯父老出諸水火,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況男遠出留學,所學何為?決非一衣一食之自為計,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有衣食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視為終身之事業也!“

信中字字可見聶榮臻對內憂外患現狀的強烈不滿,他急於為國出力,改變不堪的現狀,他表示留學的目的在使”四萬萬同胞均有衣食“,可見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字裡行間充滿了憂國憂民的真性情和矢志革命的高尚情懷。

俞秀松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活動家,黨內最早參加與軍閥作戰的軍事工作先行者。這封給父母親的信就是他1923年1月10日加入討伐陳炯明的北伐軍時,在福州寫的:

”父親,我的志願早已決定了,我之決志進軍隊是由於目睹各處工人被軍閥無理的壓迫,我要救中國最大多數的勞苦群眾,我不能不首先打倒勞苦群眾的仇敵——其實是全中國人的仇敵——便是軍閥。進軍隊學軍事知識,就是打倒軍閥的準備工作。

“家中現在如何?我很記念。我所最掛心著還是這些弟妹不能個個受良好的教育……我在最近的將來恐還不能幫助家中什麼,請你們暫且恕我,我將必定要總報答我最可愛的人類!”

俞秀松的父親是清末秀才,思想較為開放,認為學習新文化是救國救民的重要途徑,母親賢惠善良,時時教育兒子要行善積德,所以俞秀松從小立志要做利國利民的人。這封家信抒發了他打倒軍閥、解救人民的崇高理想,愛國的良知驅使他只能拋卻自己對家人的牽掛和歉疚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業中去。

李大釗是在中國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1920年3月31日,李大釗在國立北京大學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隨後他又積極推動建立全國範圍的共產黨組織,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924年,李大釗被北洋政府明令通緝,他在寫給妻子趙紉蘭的信中這樣說:

“目前統治者的猖狂只是一時的恐怖罷了,不出十年,紅旗將會飄滿北京城。看那時的天下,竟是誰人的天下!”

李大釗對共產主義的勝利滿懷信心,始終抱有遠大的革命理想,寫下這封家書之後,當李大釗再次與妻子見面時,已是生離死別。習近平總書記說:“李大釗同志開創的偉大事業和留下的思想遺產永遠不可磨滅,他播撒的革命種子已經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事實上,經過1919年五四運動的影響,許多渴望改變民族命運、尋求救國道路的青年和有志之士的觀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一批主張走十月革命道路、信仰共產主義的愛國者。這些家書無疑記錄了他們選擇信仰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並逐漸走上共產主義革命道路的心路歷程,字裡行間留駐的是思想的光芒和追尋真理的執著。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