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為毛澤東寫地質科普書

[ 歷史故事 ]

1964年2月6日中午,地質學家李四光(1889—1971)接到一個電話後,匆匆吃完午飯,便趕往中南海懷仁堂。他是應毛澤東的邀請,與氣象學家竺可楨、物理學家錢學森一起,赴毛澤東的菊香書屋探討科學問題。

當李四光由工作人員帶路引入書房時,只見裡面已擺好了3把椅子,竺可楨和錢學森已先他抵達,毛澤東的臥室內擺滿了許多經典著作和科學書籍,其他地方也堆放著各類書籍。

毛澤東與3位科學家圍繞天文、地質、古生物、尖端技術等重大科學問題,進行了廣泛交談,大家暢所欲言,毫不拘束。毛澤東熱忱希望他們能夠各自帶領科研隊伍早日攻克尖端科技,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貢獻自己的才華。談話中,毛澤東對李四光從事的石油勘探、製造原子彈的鈾礦石勘探、地震預報等,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和關注。

關於這次會談,錢學森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毛主席講了在科學技術發展中,矛盾鬥爭推動事物前進的道理。”

竺可楨在當天的日記中也有記述:“……大家談地球形成之初情況,如何合成煤與石油,動植物如何進化。他又提到無窮大與微觀世界、正電子與反電子的辯證法。……談到仲揆(李四光)研究的造山運動和冰川,因此談到地質時代氣候變遷與歷史時代氣候的變遷……”

李四光也曾對他的女兒李林回憶:“主席知識淵博,通曉古今中外許多科學的情況,對冰川、氣候等科學問題,瞭解得透徹入微……談的範圍很廣,天南海北,海闊天空。”

毛澤東最後一次約見李四光是1969年5月19日。這一天,毛澤東與李四光等中央委員,接見了在京參加學習班的學員代表。在主席臺上,毛澤東拉著李四光的手,將頭湊近他的耳朵,關切地詢問他的身體和工作情況。雖然兩人的距離很近,然而,會場裡響徹著震耳欲聾的“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和歡呼聲,以致他們面對面說話都聽不清楚。

接見結束後,毛澤東約李四光到人民大會堂休息室單獨會談。毛澤東國事繁忙,可始終不忘關心我國自然科學研究的進展和成果,總是不恥下問,虛心向科學家學習討教。在一個多小時談話中,他們從天體起源聊到地球起源、生命起源等問題,當談到太陽系的起源問題時,毛澤東對李四光說:“我看康德、拉普拉斯講的還有點道理。我不大相信施密特的說法。”

毛澤東緊接著又轉過話題,對李四光說:“我現在對科學挺有興趣,你能不能給我找點書?”李四光問道:“主席想看哪方面的書?”毛澤東就用手在面前畫了一個大圈,說道:“我就要你研究範圍裡的資料。”他請李四光幫忙蒐集一些國內外的科學資料,特別強調自己不懂英文,最好是中文的資料。

李四光回去後,仔細查詢了研究地質方面的中外著作和最新資料,但又發覺它們都過於專業,並不適合毛澤東閱讀和思考。於是,李四光把自己的著作和論文《地質力學概論》《地質工作者在科學戰線上做些什麼》,以及老一輩著名地理學家章鴻釗的專著《石雅》,一併呈送給毛澤東,又給毛澤東寫了一張便條:“給您找了一些,但是不太適合您看。我給您寫一本吧。”

為了節省毛澤東的時間和精力,李四光認真整理出一份地質學資料,其中融合了中外地質學說中各種學派的觀點和自己的分析意見。

這就是1972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科普讀本《天文·地質·古生物》,該書後來成為李四光晚年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書稿出版後,李四光特意讓秘書去印刷廠另用大字排版,親自校對後,呈送給毛澤東。他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務實的科研作風,完成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交代的任務。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