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黨如何培養幹部

[ 歷史故事 ]

中共中央在陝北的13年時間,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特殊意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延安和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領導中心、解放戰爭的總後方和萬眾矚目的革命聖地。在硝煙瀰漫的戰爭歲月,值得一提的是,延安時期黨中央極其重視培養教育幹部。

毛澤東鄭重地提出“幹部問題”

紅軍經過艱苦卓絕的偉大長征到達延安後,當時革命鬥爭形勢亟須擴充革命力量,培養革命幹部,黨中央將快速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幹部列為延安時期革命的重要工作來抓。

1937年5月2日至14日,延安召開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當時稱蘇區黨代表會議),毛澤東作了《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的報告,鄭重地提出了“幹部問題”,他說: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有許多最好的幹部。他指出“我們黨的組織要向全國發展,要自覺地造就成萬數的幹部,要有幾百個最好的群眾領袖”。

毛澤東在這個講話中,還結合當時革命實際,對幹部的標準有了闡述:這些幹部和領袖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有政治遠見,有工作能力,富於犧牲精神,能獨立解決問題,在困難中不動搖,忠心耿耿地為民族、為階級、為黨而工作。

毛澤東這個關於培養幹部的講話精神,成為延安時期幹部培養政策的重要指導思想。

同時,隨著革命鬥爭的發展,黨的幹部隊伍的迅速擴大,有相當多的新幹部缺乏工作經驗,亟須提高革命鬥爭素養,這也是延安時期注重幹部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1942年2月28日,中央政治局透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在職幹部教育的決定》,檔案第一句就明確指出:“在目前條件下,幹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應該是第一位的。”在鬥爭局勢艱險複雜的當時,這個方針為積聚革命力量取得抗戰和解放戰爭勝利起了關鍵性作用。

黨政領導身兼各類學校的領導工作

延安時期,抗戰情勢緊迫,同時,陝甘寧邊區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後各抗日根據地還頻頻遭到國民黨反動派襲擾圍攻,局面極其複雜。在當時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對幹部的培養教育呈現出幾個特點。

首先是注重德才兼備。1938年10月14日,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次全會上作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的報告,為使全黨同志在國家民族危亡關頭明確知道,並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的重大歷史責任,報告強調: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鬥爭的黨,沒有多數德才兼備的領導幹部,是不能完成歷史任務的。毛澤東敏銳地指出當時存在的問題:“現有的骨幹還不足以支撐鬥爭的大廈,還須廣大地培養人材。”革命事業發展需要以人為本,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的報告和講話中經常性地指出培養革命幹部的重要性,同時強調一定要注重德才兼備。

其次是在善於識別、使用幹部的同時,也善於愛護幹部。在培養幹部方面,具有豐富革命鬥爭經驗的毛澤東提出三個具體要求:一是必須善於識別幹部,二是必須善於使用幹部,三是必須善於愛護幹部,充分體現出革命領袖“以人為本”的至高情懷。

在愛護幹部的具體要求上,毛澤東強調:“不但要關心黨的幹部,還要關心非黨的幹部。”“把他們的積極性組織到抗日和建國的偉大事業中去,這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可以說,這些要求成為延安時期黨的幹部政策的基本遵循準則。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