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祜,字承吉,785年出生於清河,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張祜一生雖官場無著,但詩歌創作卓有成就,是《全唐詩》收錄詩歌最多的一位詩人。
據《唐詩紀事》記載,唐玄宗時期有一歌手何滿子,因事冒犯了聖上,被判處死刑。臨刑前,監斬官問她有什麼要求。何滿子說:“沒有什麼,但願能再唱一首歌。”張口之間,一首曲調蒼涼悲憤的歌聲響遏行雲,剎那間,蒼天白日黯然失色。驚駭萬分的監斬官將這一異象回稟皇上,唐玄宗被她那悲憤的歌聲感動,嘆息一聲,將之改判為死緩。
何滿子的故事迅速傳遍皇宮內外,引得世人紛紛感嘆,也引起詩壇震動,元稹、白居易、杜牧等紛紛為之寫詩作賦。張祜也寫下了《宮詞·故國三千里》:“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這首詩一出,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到處有人在為何滿子蒼涼悲憤的歌聲傷心飲泣。
在元和至長慶年間,張祜深受令狐楚器重,令狐楚任天平軍節度使時,親自起草奏章舉薦張祜,把張祜的三百首詩獻給朝廷。令狐楚的奏章大意說:“如今人多文筆放誕。張祜多年流落江湖,精於詩賦。他的鑽研深入用心,搜求意象功力深厚,受到同輩詩人推崇,詩賦風格罕有人比。謹此請人抄寫其詩作,到光順門進獻,乞望皇上交給中書省、門下省辦理。”
在這個時期,詩壇巨擘、翰林學士元稹在朝廷權勢很大,皇上把他召來,問他張祜的詩寫得好不好。元稹說:“張祜的詩乃雕蟲小技,若獎賞他太過分,恐怕會影響陛下的風俗教化。”皇上聽罷,心裡“咯噔”了一下,於是毫無商量餘地地駁回了令狐楚的奏請。
如此,張祜留下一首五絕《書憤》:“三十未封侯,顛狂遍九州。平生鏌鋣劍,不報小人讎。”悶悶不樂地回到了家鄉蘇州。自此以後,他求官一再碰壁,最後一次離開長安時,已落魄到身無分文。
轉眼,張祜已年過四十,看清了自己的命運,再也不去長安、洛陽了,而是安心寓居淮南,一心向詩。張祜作詩,常反覆吟誦, 雕琢字句, 妻子兒女每次叫他,他都不應,說:“我正要口裡生花,難道還顧得上你們嗎?”此後,張祜遊覽了許多有名的佛寺,如杭州的靈隱寺、天竺寺,蘇州的靈巖寺、楞伽寺,常州的惠山寺、善權寺,潤州的甘露寺、招隱寺,所到之處,題詩作賦。張祜經過廣陵時,寫詩道:“十里長街市井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此詩一詩成讖。
張祜在謁見淮南節度使李紳時,自稱“釣鰲客”。李紳覺得不同尋常,便問:“你釣鰲用什麼做魚竿?”張祜說:“用彩虹。”李紳又問:“用什麼做魚鉤?”張祜答:“用彎曲的新月。”李紳再問:“用什麼做魚餌?”張祜回答說:“用短李相公做魚餌。”李紳覺得張祜氣勢雄壯,就贈給了他很多禮物。
張佑一生以狂士、浪子、遊客、幕僚、隱者等多種角色出現在人生舞臺上,平凡而又獨特,暢意而又痛苦,可謂是坎坷不平。他年輕時豪俠遊歷,中年時為功名沉浮,晚年時淒涼隱居,都給他的詩歌創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其詩風的嬗變鐫刻著深深的生活印記,呈現出“七言絕句裁思精利,豔麗俊逸,音調諧美;五言古詩講諷怨譎,鋪敘遊程,章法井然”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