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米之問
清光緒十二年,粵商潘啟明盤下了廣州府萬福路上的一家米店。這是一家瀕臨倒閉的米店,而且位置也不好,潘啟明卻以市場價的兩倍接手,實在讓人費解。
米店重新開張的第一天,潘啟明將掌櫃的叫來,鄭重地告訴他:“從今日起,凡是來本店買米的顧客,你們都必須先問三個問題:第一,家裡有幾口人?第二,家裡的老人和孩子各有幾個?第三,家裡有沒有腸胃不好的?”潘啟明一字一句地將三個問題說得清清楚楚。
掌櫃的不明白為什麼賣米要問顧客家裡的情況,就問:“老闆,這三個問題必須要問嗎?”潘啟明點點頭:“必須要問!”
按照潘啟明交代的“賣前三問”,米店很快起死回生,買米的顧客每天排起了長龍。有人就問潘啟明:“為什麼一家瀕臨倒閉的米店,在你手上就能轉虧為盈呢?”潘啟明說:“我調查過,這家米店的前任老闆一直認為自己不欺騙顧客便好。我也是謀生,但我是在為顧客的健康努力,問清第一個問題,就能根據顧客家庭人口,告訴他合理的買米數量,人口多的,就多買點兒,如果人口少,買多了一時吃不掉就會變質發黴;第二個問題,就是合理搭配大米質地,老人小孩喜軟,中青年則喜硬;如果家裡有腸胃不好的,則不要推銷糯米,因為糯米吃了難以消化。選米、送米,都秉承此信念,所以才會有賣米之前的‘三問啊!”
射人先射馬
1935年8月下旬的一個晚上,氣溫驟降,天空中下起了鵝毛大雪。中央紅軍第1軍政委聶榮臻命令部隊就地休息。這時,西北方向突然傳來一陣嘈雜的馬蹄聲,隨著馬蹄聲越來越近,上百盞閃著光亮的馬燈也越來越清晰。
“是國民黨的騎兵團!”根據來敵的方向和囂張氣焰,聶榮臻果斷做出判斷。隨即,他命令紅2師的第4團和第5團迅速做好打敵騎兵的戰鬥準備。
50米……40米……只聽第4團政委楊成武大喊一聲:“打!”廖步雲和戰友們扣動扳機。一陣猛烈的槍響過後,敵人的戰馬紛紛倒下,馬背上的敵人被掀翻在地。僥倖帶馬衝過土圍子的敵騎兵見牆後有人,揮刀就砍。紅軍戰士們並不懼怕敵人凌空劈來的馬刀,他們紛紛朝敵人的馬肚子底下鑽,並順勢將馬腿砍斷。只聽聲聲嘶鳴傳來,一匹又一匹戰馬轟然倒下,還沒等敵人掙扎著站起來,就已經被我方殲滅。
一向自恃馬快槍疾,當慣了所謂“步兵屠夫”的敵騎兵團萬萬沒有想到竟會遭此重創。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敵人損兵折將,落荒而逃。
此役,紅軍繳獲戰馬40多匹,還有一批製作精細的鞍韉,除幾名戰士輕傷外,沒有一例重大傷亡。
蔣介石日記很有料
蔣介石十分推崇曾國藩,為效仿曾國藩,他寫起了日記,透過日記自我反省,不過他的日記內容比曾國藩的豐富得多。
沙基慘案當日(1925年6月23日),蔣介石在日記開頭記載了“毋忘近日之恥辱”,隨後多日,他都以對英國人的詛咒作為日記開頭,並故意寫作“陰番”。6月25日記“如何可以滅此橫暴之陰番”;7月28日記“陰番不滅,何以立國”;10月23日記“陰番不滅,焉能解放一切人類”。對英國的咒罵一直持續到1926年9月,北伐軍攻打武昌城後,日記開頭才變成“武昌猶未下耶”“南昌猶未下也”這類記述當時處境的語句。
1925年10月5日,蔣介石到軍校視察,發現學生還在睡大覺,久叫不醒,說“中國人之如睡獅,信矣”,然後大發雷霆,將睡懶覺的學生暴揍一頓。事後又覺得打人不對,在日記中給自己記了一次大過。
1926年3月31日,中山艦事件發生後的第5天,蔣介石在日記中大罵汪精衛不負責任,不是幹大事的人。同年1月7日,蔣介石接見美國記者後,當天在日記中直斥美國政策錯誤以及基督教虛偽,那時他肯定想不到,後來自己會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信徒。
1928年的濟南慘案給蔣介石造成極大刺激,當時迫於無奈,他下令“不抵抗”並繞道北伐,屈辱異常。從那天起,蔣介石的日記均以“雪恥”開頭,一直堅持到最後。
敗退臺灣初期,蔣介石的日記中出現了大量罵陳誠的內容,說其“氣狹量小,動輒嚴斥苛求,令人難堪”“陳(誠)之不智與懦弱,毫無定識,幾乎與何(應欽)不相上下矣”。後來甚至罵陳誠是神經病。不過罵歸罵,並不影響蔣介石在公開場合合理化地處理公務,並多次對陳誠委以重任。
蔣介石的日記中有大量吐槽和罵人的內容,只有蔣經國、吳稚暉等少數人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