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何尊的出土之謎

[ 歷史故事 ]

何尊是西周早期標準器。1963年出土於寶雞賈村鎮陳家後院,後被賣到廢品收購站,1965年9月被寶雞博物館發現並收藏。最初被稱作“饕餮紋青銅尊”,直至1975年調北京展覽時,才被故宮的唐蘭先生(有的說是馬承源)發現了底部的銘文,從此便身價倍增,被定為國寶。因這件饕餮紋青銅尊的作者叫“何”,因此,這件青銅尊也就正式更名為“何尊”。

為何出現在賈村原區

何尊體呈橢圓方形,口圓而外侈,器腹四邊透澆玲瓏剔透的扉稜。口沿下飾蕉葉紋,扉稜置於葉中,葉面浮飾圖案化的雲紋,頂部飾以蠶紋,腹飾饕餮紋,饕餮大眉懸翹,巨目咧嘴。圈足亦飾大饕餮面,通法上下以細雲雷紋襯底。造型渾厚凝重而又富麗華貴,為西周初期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內底有銘文122字,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通高39厘米、直徑28.6厘米,重14.6公斤。

對於何尊這件國寶為什麼能在賈村原區被發現?考古工作者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寶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曾多次前往賈村,在陳家後院挖出何尊的地方進行了調查和鑽探,但在其周圍並沒有發現有西周墓葬。因此只能按窖藏去考慮。儘管如此,這個“窖藏”依然謎團重重。

賈村鎮古稱龍川鎮,清代改名“假(賈)村”,位於賈村原(亦稱西平原)的東北隅,距寶雞市中心25華里。

賈村原地勢比較平坦,土質肥沃,村舍密集,分佈著橋鎮、賈村、蟠龍三個鄉鎮,是一個傳奇而又神秘的地方。它東起汧河,與鳳翔原隔河相望;南依渭河,與秦嶺對峙;西至金陵河,與陵原為鄰;北靠汧陽嶺,與吳山相連,東西寬約15裡,南北長約30裡。人們常說其形狀猶如一條巨龍,龍頭就在這個原西南部渭河北岸的蟠龍(又稱蟠龍原和蟠龍山),龍尾就在這個原北部緊靠山區的汧河西岸的龍尾村。實際上,自古以來,占卜先生就是這麼認為的,古代先民一直把這裡當作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歷史上這個原上多出名門望族,明清名臣黨崇雅就在其中。

賈村原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其文化薈萃的寶地上,到底是誰在主宰沉浮?

1969年,這個原區的上官村出土了矢王簋等4件重要青銅器,1973年又發現了青銅器“矢王簋蓋”:1983年浮托村還出土了青銅器“矢膡盨”。這些矢器有的時代較晚,和其他器物所反映出這個原區的主體時代特徵不太相符,認為汧河流域是矢國的封地,賈村原一帶應是西周時期矢國勢力範圍的一部分。

然而,“矢” 不光是寶雞地區的扶風、岐山、鳳翔、隴縣等地有出土,而且遠離汧河的河南洛陽,山西、江蘇等地也都有出土。一部分學者提出“矢”就是“虞”,矢國就是虞國,西周早期(康王)被改封到了江蘇宜地。然而,一些學者對此並不認同,堅持西周早期時的矢國不是虞國的前身,並認為,吳國是太伯奔吳後所建,早期(康王之前)還活動在隴縣、吳山一帶,被稱為西吳;康王時被改封到了江蘇宜地,後世稱為南吳。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