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太監寇連材

[ 歷史故事 ]

在清王朝搖搖欲墜的光緒末年,甲午海戰失敗,失地賠款,國日弱,官益腐,處處可見亡國之敗象。百日維新失敗,六君子被斬首在菜市口。那時候,寇連材已是不大不小的“紅太監”了,擔任梳頭房太監、奏事處太監、會計房太監,因其心靈手巧,聰明機敏,儀表不俗,談吐得當,深得慈禧太后的喜愛,每年竟有二三千金的收入。慈禧為二十四小時監督光緒,就派寇連材去做光緒身邊的太監,這也使寇連材有更多機會了解當時朝廷的腐敗,官吏的無能,後宮的黑暗,慈禧的專橫,國家的衰敗。這位二十多歲的小太監正義在胸,決心以身報國。

他先是哭諫。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初十的早晨,慈禧剛剛起床,尚未下地。這時候,沒有人敢驚擾老佛爺。寇連材卻突然跪在老佛爺床前,痛哭流涕。寇連材發自內心地痛哭,他是哭國家,哭朝綱,哭皇帝。他說:“皇帝雖為天子,曾不及一孤兒。”

慈禧聽到哭聲呵斥道:“為何大清早一睜眼就聞哭聲?”老佛爺講究吉利。寇連材把頭磕得山響,應聲答道:“國家危難到如此地步,老佛爺您為何不圖國強?即使您不為祖宗天下著想,難道也不為自己打算嗎?”沒等寇連材說完,慈禧就不高興了,但她並未深想,一個在自己身邊多年,深受自己重用的太監胡言亂語,當時她只認為他患上了一種狂疾,未等寇連材說完,就將其罵了出去。

哭諫不成,寇連材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死諫。

他先向內務府請了五天假,回到家鄉與父母訣別,又把自己在宮中的一本記事冊交給兄弟儲存,之後回宮,將自己的積蓄分給周圍的小太監,然後關上房門,伏案疾書,向慈禧上了“條陳”,一共十條,條條都是犯大忌的、捅在老佛爺心口上的,條條也都是陳述國之大難、大災的。梁啟超先生在其所著的《烈宦寇連材傳》中說:“一請太后勿攬政權,歸政皇上;二是勿修圓明園以幽皇上。其餘數條,諸不甚能詳之,大率人人不敢開口之言。最奇者,末一條言皇上今尚無子嗣,請擇天下之賢者立為皇太子,效堯舜之事。”

寇連材忠烈之心可鑑。

慈禧閱奏,僅讀至一半,勃然大怒,認為寇連材不過是一個小小太監,怎麼能寫出這樣的奏摺?其後必有人!便厲聲喝道:“你上的摺子是自己寫的,還是背後有人主使?趕快從實招來,饒你不死!”慈禧謬甚!這種直言,清末王朝豈有一臣敢呼?豈有一人敢言?

寇連材一字一句,斬釘截鐵地說:“是奴才自己寫的!”慈禧不信,讓寇連材當場將奏文背誦一遍。寇連材義正辭嚴,毫不含糊,將奏文從頭到尾背誦一遍,連條陳中的許多錯別字也依錯而背。令老佛爺刮目相看,方知此太監不可小覷。

慈禧威逼道:“本朝成例,內監不得預政,預政者斬,你可知道?”

寇連材朗聲答道:“奴才知道。奴才絕不怕死,怕死也不敢上條陳。該給老佛爺說的都說了,雖千刀萬剮在所不辭!”

光緒二十二年二月十七日,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人潮如湧,戒備森嚴,一輛木籠囚車內站著一位年輕人。這位神情鎮靜、不慌不亂的死刑犯就是太監寇連材。那天菜市口之所以人山人海,人們要看的就是太監挨斬。

宣武門外的菜市口,什麼人都殺過,砍宮裡太監的頭,還是頭一次。

寇連材“出紅差”把整個北京城都攪動了。宮內的太監們能溜號的,能請假的,都悄悄地拐到宣武門外為寇連材送行。

寇連材披著紅彩的木囚車出宣武門一路南行。他既沒大罵,也沒高唱,一路上默默無語,只是睜大雙眼看著前方,連商鋪擺在門口的斷魂酒、送行酒都沒看一眼,更不用說喝一碗。

到了菜市口十字街頭刑場當中,寇連材面不改色,腿未軟,聲未顫,腰未彎,頭未低。他整好衣冠,朝紫禁城方向拜了九拜,又向遠方的父母行了叩頭大禮,然後坦然上路。

他從手指上脫下一隻碧玉指環,贈予劊子手,說了四個字:“費心從速。”又解下身上的一塊玉佩、一塊金錶贈予來為他送行的太監。

劊子手以酒噴刀,雪亮的鬼頭刀閃過,寇連材人頭落地。誰都沒想到,寇連材一腔熱血噴薄而出,直噴到數尺之遠,嚇得圍在刑場邊上的兵勇一個個抱頭鼠竄,把行刑的劊子手也嚇呆了——他們砍下的人頭可以堆成丘,但從沒見過人頭落地後熱血直噴的情景。等到放倒屍體,竟然再也不流一滴血,一腔熱血全部噴盡。旁觀者無不為他捨生取義的大無畏精神所感動,許多人泣不成聲,更多人被驚得目瞪口呆。此事在北京城傳得沸沸揚揚。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