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於工人運動,相繼服務總工會
劉少奇和陳雲早期的革命生涯都起步於工人運動,也都長期在上海從事革命工作,但兩人真正的交集是從1932年相繼領導全國總工會開始的。
1932年1月28日,蓄謀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悍然侵略上海,駐紮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為支援抗戰,滬西17家日商紗廠的4萬工人成立抗日總同盟罷工委員會,反日大罷工聲勢浩大,持續一個多月。
劉少奇當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臨時中央職工部部長、中華全國總工會組織部部長,參與並領導了這次反日大罷工。
3月初,由於得不到國民政府支援,十九路軍最終被迫撤離上海。工人鬥爭形勢也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中外反動派開始集中彈壓滬西罷工。為免遭不必要的損失,劉少奇支援復工決定。但臨時中央仍要求堅持罷工,結果許多工人被廠方開除,一些罷工領袖被捕。
劉少奇提出要儲存革命力量,在不利的情況下,善於適時地結束罷工,作有組織、有計劃的退卻,同時深入群眾和企業,爭取群眾和同盟者,準備下一次的進攻。而以王明、博古為代表的臨時中央則聽從共產國際的意見,堅持認為“工人鬥爭的形勢是進攻的”,企圖將滬西工人罷工發展成“大規模的總同盟武裝暴動”,並嚴厲批評劉少奇“表現了機會主義的消極”,犯了“逃跑主義、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
3月14日,臨時中央局會議召開。會議決定撤銷劉少奇臨時中央職工部部長職務,由陳雲接任全總黨團書記,並增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
由於劉少奇繼續擔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組織部部長職位,這樣就與陳雲有了更多的工作接觸。
劉少奇是代表了過去十年來的白區工作的正確路線
受“左”傾冒險主義路線的影響,黨在白區工作接連遭到破壞,黨、團、工會組織的許多重要領導人相繼被捕,臨時中央無法在上海立足,不得不轉移到江西中央蘇區。
1932年冬,中華全國總工會遷入瑞金。這年年底,劉少奇化名唐開元,由上海輾轉廣東秘密抵瑞。次年1月,陳雲也來到瑞金。1933年1月,總工會與原在瑞金的全總蘇區執行局合併重組,改名全總蘇區中央執行局,劉少奇任委員長,陳雲任副委員長兼黨團書記。
在1934年7月調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之前,劉少奇與陳雲在一起共事一年半。在此期間,陳雲積極配合,與劉少奇竭力排除“左”傾路線對工會組織建設的干擾,為健全和完善中央蘇區各級工會組織,壯大工會隊伍做了非常多的相關工作。一年多的共事,也使得陳雲對劉少奇的思想和路線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援。
1941年9月10日至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主要是揭批和清算王明為代表的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陳雲在發言中指出:1927年至1937年這十年的白區工作,主觀主義佔統治地位。那時中央主要負責人多數是從莫斯科回來的,“他們用馬列主義的金字招牌,壓服我們實際工作者”.他進一步尖銳指出,“主觀主義主要表現在上層,中央裡的所謂‘理論家’實際家,主觀主義表現更嚴重。”
談到劉少奇,陳雲給予高度評價:“劉少奇是代表了過去十年來的白區工作的正確路線。”陳雲同時還提出,“功”“過”對比,認為劉少奇將來地位要提高,應當給予重要的領導責任。
陳雲對劉少奇在白區工作的這些評價,後來被寫進黨的歷史決議。這成為劉少奇黨內地位提升的一大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