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 不由子

[ 歷史故事 ]

王密是東漢時期的一個縣令,儘管他不是流芳百世,也不是遺臭萬年,但畢竟他的故事名人即歷史書上有其名字的人了,連我們這些千年之後、千里之外的人也知道了他的大名,知道了他的一段故事。

然而,他希望人們知道他的故事嗎?他的故事被寫進歷史他高興嗎?這個無從查考,不過依據人之常情,他大約不會喜歡《資治通鑑》,特別不喜歡司馬光的這段描述:

王密為昌邑令,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密愧而出。

可見,對王密而言,給楊震送金子並非易事,既要做好防範工作,避免讓不相干的人得知,又要打消楊震的顧慮,讓楊相信他的防範工作是萬無一失的,收下他的金子是毫無風險的。不難看出,在王密所處的那個時代,下級官員給上級官員送大額金錢、上級官員接收下級官員的大額金錢都是不光彩的、甚至是犯法的行為,輕則可能受到輿論的譴責,重則受到法律的懲罰。

還有,王密並非故事的主角,寫他只是反襯楊震。寫他送金子,是為了寫楊震不收金子。楊震的“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是千古名言,但沒有王深夜送金,能有楊的這四知說嗎?

總之,在司馬老先生的筆下,王密就是一個行為不光彩的人,是一個為陪襯楊而存在的可憐又猥瑣的角色。假如王密在地下有知,應該不願以如此面目出現在歷史書中。當然,百人百性。也可能有人以為不管如何,能在歷史書上拋頭露面,總是值得高興的事,惡名罵名總比無名好。不過,王密好像不是這種人。若是這種人,怎麼會從楊那裡“愧而出”呢?

若問,王密既然不願意別人知道他給楊震送金子事,為什麼又要送呢?不送不是什麼事都沒有嗎?回答是他過於相信自己了,以為只要小心防範,就一定不會有人知道他給楊送過大塊金子。再說,這樣一個巴結與討好高官的機會,他捨得放過嗎?這是十斤金子呀,不是十兩金子,也不是十斤銀子。只要他能收下,就一定能……

想當初,王以為自己做事謹慎,他送金子沒有知者,可萬萬沒想到此事被寫進歷史名著,不知讓多少人知道了王密這個人,知道了王密所做的這件事。那麼最初是誰將此事說了出去呢?我以為首先可以考慮楊震。他說出此事,可能是藉此說明自己清廉,也可能是出於公心,為了不讓這種人佔據官位而如實介紹了王的品德。也可能是王密自己透露出去的。《通鑑》中說,他離開楊那兒時是“愧而出”。既然愧,難免慌。此時若有人問他的話,就可能慌中出錯,說出真情疑,從而對他特別關注。還有其他可能,但沒有紙包住火的可能。

最後對文章的標題做一下解釋:你所做的事情別人知道不知道,不是由你決定的,你想決定也決定不了。要得人不知的唯一辦法就是己莫為。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