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其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寫作理念,對後人極具啟發作用,其《師說》影響深遠。
公元803年,韓愈晉升為監察御史。當時關中地區大旱,韓愈在查訪後發現,災民流離失所,四處乞討,關中餓殍遍地。目睹嚴重災情,韓愈痛心不已。而當時負責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實卻封鎖訊息,謊報稱關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韓愈在憤懣之餘上《論天旱人飢狀》疏,遭李實等讒害,於同年十二月貶為連州陽山縣令。
此後幾起幾落,屢遭貶斥。803年韓愈便寫下《進學解》以自喻,宰相李吉甫讀過後很是同情,認為他史學才識超群,於是同年三月改韓愈為比部郎中、史館修撰。雖然韓愈才識豐厚,忠心可鑑,但因他一向豁達率真,心直口快,難免有粗疏之處,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起落於重用與被貶的輪迴裡。
韓愈尊儒卻不墨守。在《讀墨子》一文中說“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這樣的言論顯然同他尊崇孔孟之道有所牴牾。對於這樣的言論,有人指為“刺謬”。
韓愈敢於突破流俗。《諱辯》一文,是他“考之於經,質之於律,稽之以國家之典”,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專為李賀不得應舉而發表的意見。李賀之父名晉肅,“晉”與“進”同音,為了避諱,李賀便不得舉進士。對於這樣的世俗之見,韓愈是不以為然的。更有《師說》一文,不顧流俗,不怕笑侮,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結論,揭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可謂勇氣鼎沸,膽識過人。
韓愈吐辭造語精工。在《進學解》一文中,就有“業精於勤”“刮垢磨光”“貪多務得”“含英咀華”“佶屈聱牙”“同工異曲”“動輒得咎”“俱收並蓄”“投閒置散”等等,業已傳為流行的成語;還有“提要鉤玄”“焚膏繼晷”“閎中肆外”“啼飢號寒”等成語,也是從此文語句中凝縮而來。
韓愈也寫詩,其詩作,長篇居多,氣勢雄大,意象怪奇。他的詩思一旦噴湧,便宛如江河破堤,一瀉千里。歐陽修曾評價說:“退之(韓愈字)筆力,無施不可,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然其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一寓於詩,而曲盡其妙。”
白居易說韓愈“不交勢利,自致名望”。這名望,於韓愈而言,來自文字的成分大抵會更多一些。韓愈的文章之所以被傳誦不絕,成為後人師法之典範,其造語精工,無人企及,恐怕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可以說,韓愈被後人尊為“百代文宗”是名副其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