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告老還鄉後, 這樣發揮餘熱

[ 歷史故事 ]

明景泰元年(1450年),年事已高的南京戶部尚書魏驥上書請求致仕,剛登基的明代宗朱祁鈺同意了。這是魏驥第三次以老辭官,終得償所願,告老還鄉。

致仕,通常情況下也就是現今人們說的退休,這一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朝。《禮記》記載,周朝“大夫七十而致仕”。這一年齡限制基本沿用了數千年,魏驥生活初建時,明太祖朱元璋就規定,“凡內外大小官員年七十者,聽令致仕,其有特旨選用者,不拘此例”。

“文官告老還鄉,武將解甲歸田”,這是千百年來的規律。不過,許多身處官場計程車人們想順利退休,回到家鄉頤養天年,卻不一定會很順利。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年逾七十屢次請求致仕,皇帝卻不準。權力的兩端一端拖,一端熬,終於在86歲那年,郭守敬“卒於知太史院事任上”。而清代的名臣紀昀,在乾隆朝頗得皇帝賞識,待到嘉慶登基時,72歲的他還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十年後,他仍在朝,任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像魏驥這般77歲致仕的,也可算幸運了。

開書院是常規選擇

官員們如能順利告老還鄉,便可說得上是榮歸故里。他們浸淫官場多年,盤根錯節的權力網路和隱在身後的人脈關係不容小覷,即使在地方也有很大的影響力。沒有了權力,官員們的心態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此外,他們的人生經歷與偏好,也會對其致仕後的行為活動產生影響。

有的官員致仕後,仍然心繫朝政。唐德宗時,韋倫以太子少師致仕。不過當他知道奸臣李楚琳以僕射兼衛尉卿、李忠誠以尚書兼少府監時,仍然上書勸諫:“楚琳凶逆,忠誠蕃戎醜類,不合廁列清班。”韋倫致仕十餘年,常在家鄉思慮國家大事,分析政策得失,並及時提出恰當的建議,皇帝“每善遇之”。而明英宗時的通政司通政使李錫則是捨不得手中權力,致仕後還厚著臉皮滯留京師,苦等復起的機會,惹得眾人嘲笑後才灰溜溜地回鄉,落得一個晚節不保。

當然也有致仕官員仗著為官時累積的聲望權力,為禍鄉裡。比如明英宗時的隆慶衛指揮周鑑,致仕回鄉後,強佔家鄉百姓的農田七頃。當受害者打算報官時,周鑑勉強做了個樣子,歸還了十畝。但緊接著,他率領家人圍毆受害百姓,並殘其肢體。當然,最後這件事鬧大了,周鑑被巡按監察御史彈劾、治罪,不準以老贖罪,才算有了個讓人接受的結局。

不過,與反面例子相比,更多見諸史籍的,除了豐富多彩的休閒活動,還有致仕官員們帶著強烈的責任心,自覺擔起建設家鄉重任的事蹟。

中國古代士人多以讀書入仕,一些官員致仕後往往在家辛勤筆耕,讀書著書,以求傳一家之言。而深受修齊治平之道影響

的他們,也會主動或受邀承擔起昌明家鄉文道的責任。開辦書院、私塾便是最常見的選擇之一,不僅可以培養人才,也可以帶來一筆收入。

明成化、弘治年間,歷官御史、巡撫、漕運總督、戶部尚書的李敏,以用錢折糧解決稅收難題而聞名。他曾多次因故致仕,其中一次便在家鄉襄城的紫雲山麓建築了書院,並慷慨捐贈家產充作書院經費,時常請學者前來講習,“以教鄉人”,惠及遠近百姓。

此書院在李敏再次被起復巡撫大同時,受詔賜名為紫雲書院,明孝宗朱佑樘還親賜《通鑑綱目》一櫝,可以說得上是致仕官員創辦書院的典範了。經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像紫雲書院這樣由致仕官員創辦或經營的書院、私塾還有不少,有的甚至還成為地方近代高等學校的源起之一。同治十三年(1874年),為擺脫內憂外患而興起的洋務運動已經開展了十餘年,在經濟、軍事、教育均有所變革的形勢下,當時已退居鄉裡的洋務派官員薛煥聯合各地鄉紳,共同上書四川總督吳棠與學政張之洞,力爭其支援辦新式學校。最後決定由民間籌資,建立了今四川大學前身之一的尊經書院,第一任山長由薛煥擔任,以“通經學古課蜀士”。

投身家鄉建設

官員致仕還鄉後,身份由官吏轉為鄉紳,此時,他們往往更關注自己在家族、鄉裡的角色以及自己能起的作用。開辦學院促進家鄉教育發展,是許多致仕官員的選擇。此外,他們還充分運

用政治經驗與影響力,積極參與地方事務。77歲的魏驥告老還鄉後,里居長達二十餘年。在這些年裡,魏驥雖“身處林野”,卻“有補治化”。魏驥的家鄉蕭山素來多水災,退休後他便提倡興修水利,修築了螺山、石巖、畢公等塘堰,攔截錢塘江潮,鄉裡百姓獲益良多。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上奏稱,他在蕭山任職時,見到致仕尚書魏驥“與里人稠處,教子孫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扞禦災患”,以98歲高齡“四方仰德”。明憲宗朱見深讀完奏摺後深受感動,派人前往關心慰問,並賜羊酒,命令有司每月發米三石。誰知派去的人還沒抵達蕭山,魏驥就因病與世長辭了。魏驥的兒子魏完入朝謝恩,請求明憲宗用嘉獎先父的錢財救濟災民。對此,明憲宗嘆息道:“驥臨終遺命,猶恐勞民,可謂純臣矣。”

興修水利是致仕官員報效桑梓的常規做法,楊廷和致仕後,也建“惠局”,疏通水利,鄉人感念他的貢獻,將其稱為學士堰。也有配合地方政府抵禦流寇土匪的,比如嘉靖時的致仕官員、地圖學家羅洪先,在流寇侵犯其家鄉吉安、當地主政者手足無措時,為其出謀劃策。此外,還有不少致仕官員選擇將自己的積蓄拿出來做慈善,惠及鄉人。明初官員劉崧致仕後,常常接濟因歉收而難以生存的族人。成化年間的致仕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孫日良,也十分慷慨大方,多年積攢的俸祿“恆以散宗戚之貧者”。

有人認為,這些致仕官員無論是開辦書院還是參與地方事務,也許只為鞏固自己在地方的聲望,求得青史留名。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在“修齊治平”之道的深刻影響下,自覺承擔了家鄉建設的責任。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圖諫
下一篇: 不堪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