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伴君如伴虎,整天在領導身邊鞍前馬後,不是個舒坦事。可是有一個人,他將三位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到老了不但壽終正寢,還榮享太廟。他就是康雍乾三朝重臣張廷玉。
張廷玉的爹張英是大學士,而張廷玉28歲才中進士,從他的履歷來看,也非天資聰穎的人。可在康熙駕崩的時候,張廷玉已經是顧命大臣了。這短短十幾年,從一個進士怎麼混上去的?當時機要處剛成立,張廷玉在那裡的工作相當於如今的文員。康熙這個人平時比較隨便,有時也四處溜達,一方面散散心,另一方面看看大夥有沒有賣力幹活。這年夏天特別熱,一過中午,辦公室幾個人一合計,把長衫脫了,橫桌子上的,歪椅子裡的,補午覺。這炎熱的天氣,誰也沒想到皇帝會來。可康熙這時就悠悠地邁著四方步進來了。很多人驚慌失措,狼狽不堪,獨有一人入了康熙的眼,誰呢?張廷玉,唯獨他正襟危坐,前大襟汗溼了一塊,還在那一板一眼地做副本。雖然此刻張廷玉表現最佳,可他依然按照官階,一直退到最後,隨在大夥後面叩見了皇帝。臨走時康熙特意詢問身份,張廷玉也沒借機說自己的家世,而是一板一眼,問什麼說什麼,一句廢話沒有。
沒過多久,張廷玉升了,成了一秘,也就是機要處的老二。大夥都覺得張廷玉太幸運了,頭一次被皇帝瞧在眼裡就升了官,其實不簡單,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張廷玉之所以能在別人都一盤散沙時,仍勤勉工作,那不是裝出來的,並非一日之功,他平時就勤奮,所以被康熙欣賞。其次,張廷玉也因自己表現好就努力往領導身邊靠近。這讓領導覺得這人務實,知進退。試想,哪個老闆不希望你是一頭奶牛,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呀?價效比高的人誰都愛要。於是,當別人還在那乾點兒工作就邀功時,張廷玉一直低調地默默成長,一步一個腳印就走到康熙身邊了。
到了雍正朝,張廷玉已經是軍機處的一把手,兼大學士和太子太保,那真是文武都說了算,一般人坐到這位置,不翹尾巴那已經是有操守了,可張廷玉還像個剛入行的小徒弟一樣謙虛勤勉,遵循少說多做的原則。每天從早到晚堆積如山的摺子,白天在單位辦不完,回家路上坐在轎子裡繼續看,吃了晚飯就進書房,一堆摺子,常常看到二更天,直到把當天的奏摺看完才算了事。這時候他一抬頭,僕人都樂了,整晚看奏摺,蠟燭已把他的兩個鼻孔燻黑。
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歷史,一次張廷玉病了幾天,雍正就跟身邊的人唸叨說胳膊疼,身邊人嚇一跳,這龍體有恙還了得,雍正卻笑著說:“等張廷玉的病好了,我就好了。”身邊人忙問為何,雍正說:“他就是我的胳膊呀!”可見雍正對他的依賴。哪個單位不是領導一換,下邊就得換一大批,而張廷玉為何繼續被寵信?永遠記住一句話,誰當領導也需要能幹活的,張廷玉就是這樣的人,不加入幫派和團伙,不搞是非,一門心思勤勉幹活,工作缺人家不可。
想在領導身邊吃得開,除了少說多幹,還要知道咋幹。雍正雖然對乾隆千叮萬囑一定要重用張廷玉,可到乾隆的時候,張廷玉看到乾隆身邊很多新人等著上位,這時候什麼活依然自己幹,未免有攬權的嫌疑。因此,張廷玉將勤奮都用在了指導後人上,教他們這類事怎麼處理,那樣事怎麼替領導分憂,具體事都放手讓領導親信去做。乾隆覺得這老頭兒挺明智,官員們也都誇他有心胸,既然他捧不壞,乾隆自然順水推舟,將其高高舉起。這樣做,過世的老皇帝面子好看,又顯示孝道,何樂而不為。所以這個咋幹,得會點兒讀心術,讀明白老闆的意思,在揣摩明白這些之後,那最後勝出者,自然非張廷玉莫屬。
所以說,在職場,要想“從一而終”,順利上位,那就得像張廷玉一樣,多幹,會幹,少說低調是王道。